早有细作报知魏主,说吴兵已动,须用提防。魏将闻之,皆要出战。魏主素知陆逊之才,谕众将曰:“陆逊有谋,莫非用诱敌之计?不可轻进。”众将乃止。数日后,哨卒报来:“东吴三路兵马皆退矣。”魏主未信,再令人探之,回报果然尽退。魏主曰:“陆逊用兵,不亚孙、吴。东南未可平也。”因敕诸将,各守险要,自引大军屯合淝,以伺其变。

却说孔明在祁山,欲为久驻之计,乃令蜀兵与魏民相杂种田:军一分,民二分,并不侵犯,魏民皆安心乐业。司马师入告其父曰:“蜀兵劫去我许多粮米,今又令蜀兵与我民相杂屯田于渭滨,以为久计:似此真为国家大患。父亲何不与孔明约期大战一场,以决雌雄?”懿曰:“吾奉旨坚守,不可轻动。”正议间,忽报魏延将着元帅前日所失金盔,前来骂战。众将忿怒,俱欲出战。懿笑曰:“圣人云:小不忍则乱大谋。但坚守为上。”诸将依令不出。魏延辱骂良久方回。孔明见司马懿不肯出战,乃密令马岱造成木栅,营中掘下深堑,多积干柴引火之物;周围山上,多用柴草虚搭窝铺,内外皆伏地雷。置备停当,孔明附耳嘱之曰:“可将葫芦谷后路塞断,暗伏兵于谷中。若司马懿追到,任他入谷,便将地雷干柴一齐放起火来。”又令军士昼举七星号带于谷口,夜设七盏明灯于山上,以为暗号。马岱受计引兵而去。孔明又唤魏延分付曰:“汝可引五百兵去魏寨讨战,务要诱司马懿出战。不可取胜,只可诈败。懿必追赶,汝却望七星旗处而入;若是夜间,则望七盏灯处而走。只要引得司马懿入葫芦谷内,吾自有擒之之计。”魏延受计,引兵而去。孔明又唤高翔分付曰:“汝将木牛流马或二三十为一群,或四五十为一群,各装米粮,于山路往来行走。如魏兵抢去,便是汝之功。”高翔领计,驱驾木牛流马去了。孔明将祁山兵一一调去,只推屯田;分付:“如别兵来战,只许诈败;若司马懿自来,方并力只攻渭南,断其归路。”孔明分拨已毕,自引一军近上方谷下营。

早有细作报知魏主,说吴兵已动,须用提防。魏将闻之,皆要出战。魏主素知陆逊之才,谕众将曰:“陆逊有谋,莫非用诱敌之计?不可轻进。”众将乃止。数日后,哨卒报来:“东吴三路兵马皆退矣。”魏主未信,再令人探之,回报果然尽退。魏主曰:“陆逊用兵,不亚孙、吴。东南未可平也。”因敕诸将,各守险要,自引大军屯合淝,以伺其变。    

解析:
诗句表达了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孔明)对魏军采取的策略,即通过与魏军的和平屯田交流和假装撤退,以麻痹敌人,等待时机发动攻击。

  • “早有细作报知魏主”:说明情报已经被传递至魏王曹操的手中。
  • “说吴兵已动,须用提防”:暗示魏军认为东吴的军队已经做好了进攻的准备。
  • “魏将闻之,皆要出战。魏主素知陆逊之才,谕众将曰:”陆逊有谋,莫非用诱敌之计?不可轻进。”:表明魏军的将领被陆逊的智谋所折服,但仍然坚持谨慎对待这次战役。
  • “数日后,哨卒报来:”东吴三路兵马皆退矣。”:显示了陆逊确实在不动声色中取得了胜利。
  • “魏主未信,再令人探之,回报果然尽退。魏主曰:“陆逊用兵,不亚孙、吴。东南未可平也。”:反映了曹操对陆逊能力的怀疑及最终的确认。
  • “因敕诸将,各守险要,自引大军屯合淝,以伺其变。:这是曹操为了应对陆逊可能的行动而做出的战略部署。

译文:
早先有人报告给魏国君主,说东吴军队已经行动起来,需要加以防备。魏国将领听到这个消息后,都想要出击。魏国君主一直知道陆逊的才能,他告诉将领们说:“陆逊很有计谋,可能是用引诱敌人的计策。不能轻举妄动。”将领们这才停止出击的想法。几天后,侦察的士兵回来报告说:“东吴三路兵马都已经撤退了。”魏国君主没有相信这个情报,于是派人再次进行侦查,结果证实了侦察士兵的报告。魏国君主说:“陆逊使用兵法,不亚于孙、吴两国的将领。东南方向的敌人现在还是不能平定的。”因此命令将领们各自守住要塞,他自己率领大军驻扎在合肥,以便观察东吴军队的变化。

赏析:
这首诗展现了诸葛亮在面对强大的魏国时的智慧和策略。通过对陆逊的描述以及他的军事策略,展示了诸葛亮的深思熟虑和灵活应变的能力。此外,诗中的描写也体现了古代战争中情报的重要性以及将领们的心理变化。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