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说孔明令高翔佯作运粮,驱驾木牛流马,往来于上方谷内;夏侯惠等不时截杀,半月之间,连胜数阵。司马懿见蜀兵屡败,心中欢喜。一日,又擒到蜀兵数十人。懿唤至帐下问曰:“孔明今在何处?”众告曰:“诸葛丞相不在祁山,在上方谷西十里下营安住。今每日运粮屯于上方谷。”懿备细问了,即将众人放去;乃唤诸将分付曰:“孔明今不在祁山,在上方谷安营。汝等于明日,可一齐并力攻取祁山大寨。吾自引兵来接应。”众将领命,各各准备出战。司马师曰:“父亲何故反欲攻其后?”懿曰:“祁山乃蜀人之根本,若见我兵攻之,各营必尽来救;我却取上方谷烧其粮草,使彼首尾不接:必大败也。”司马师拜服。懿即发兵起行,令张虎、乐綝各引五千兵,在后救应。且说孔明正在山上,望见魏兵或三五千一行,或一二千一行,队伍纷纷,前后顾盼,料必来取祁山大寨,乃密传令众将:“若司马懿自来,汝等便往劫魏寨,夺了渭南。”众将各各听令。却说魏兵皆奔祁山寨来,蜀兵四下一齐呐喊奔走,虚作救应之势。司马懿见蜀兵都去救祁山寨,便引二子并中军护卫人马,杀奔上方谷来。魏延在谷口,只盼司马懿到来;忽见一枝魏兵杀到,延纵马向前视之,正是司马懿。延大喝曰:“司马懿休走!”舞刀相迎。懿挺枪接战。不上三合,延拨回马便走,懿随后赶来。延只望七星旗处而走。懿见魏延只一人,军马又少,放心追之;令司马师在左,司马昭在右,懿自居中,一齐攻杀将来。魏延引五百兵皆退入谷中去。懿追到谷口,先令人入谷中哨探。回报谷内并无伏兵,山上皆是草房。懿曰:“此必是积粮之所也。”遂大驱士马,尽入谷中。懿忽见草房上尽是干柴,前面魏延已不见了。懿心疑,谓二子曰:“倘有兵截断谷口,如之奈何?”言未已,只听得喊声大震,山上一齐丢下火把来,烧断谷口。魏兵奔逃无路。山上火箭射下,地雷一齐突出,草房内干柴都着,刮刮杂杂,火势冲天。司马懿惊得手足无措,乃下马抱二子大哭曰:“我父子三人皆死于此处矣!”正哭之间,忽然狂风大作,黑气漫空,一声霹雳响处,骤雨倾盆。满谷之火,尽皆浇灭:地雷不震,火器无功。司马懿大喜曰:“不就此时杀出,更待何时!”即引兵奋力冲杀。张虎、乐綝亦各引兵杀来接应。马岱军少,不敢追赶。司马懿父子与张虎、乐綝合兵一处,同归渭南大寨,不想寨栅已被蜀兵夺了。郭淮、孙礼正在浮桥上与蜀兵接战。司马懿等引兵杀到,蜀兵退去。懿烧断浮桥,据住北岸。

诗句翻译及赏析

原诗句

却说孔明令高翔佯作运粮,驱驾木牛流马,往来于上方谷内;夏侯惠等不时截杀,半月之间,连胜数阵。司马懿见蜀兵屡败,心中欢喜。一日,又擒到蜀兵数十人。懿唤至帐下问曰:“孔明今在何处?”众告曰:“诸葛丞相不在祁山,在上方谷西十里下营安住。今每日运粮屯于上方谷。”懿备细问了,即将众人放去;乃唤诸将分付曰:“孔明今不在祁山,在上方谷安营。汝等于明日,可一齐并力攻取祁山大寨。吾自引兵来接应。”众将领命,各各准备出战。司马师曰:“父亲何故反欲攻其后?”懿曰:“祁山乃蜀人之根本,若见我兵攻之,各营必尽来救;我却取上方谷烧其粮草,使彼首尾不接:必大败也。”司马师拜服。懿即发兵起行,令张虎、乐綝各引五千兵,在后救应。

译文

于是,诸葛亮让高翔假装运送军粮,使用木制的牛和马车在上方谷来回运送。夏侯惠等人不时截击他,在半个月的时间里,取得了多次胜利。司马懿看到蜀军屡次失败,感到非常开心。一天,他又捕获了数十名蜀军士兵。司马懿召他们进帐询问:“孔明现在在哪?”士兵们回答说:“诸葛丞相不在祁山,而是在上方谷西边十里的地方扎营。他每天都在上方谷运粮。”司马懿详细了解了情况,就放走了他们。然后他命令各位将军说:“孔明今天没有在祁山,而是在上方谷扎营。你们明天全部一起进攻祁山的大本营。我亲自率领部队前来接应。”将军们听从命令,各自做好战斗准备。司马师问道:“父亲为什么要攻击他们的后方?”司马懿回答:“祁山是蜀国的根基之地,如果我看到我军进攻那里,所有的营地都会来救援。我会从上方谷烧掉他们的粮草,使他们前后无法联系,必定大败。”司马师非常佩服。司马懿立即发兵出发,命令张虎、乐琳分别带五千人马在后面接应。

注释与赏析

  • 诗中人物: 诸葛亮、司马懿
  • 事件背景: 上方谷之战
  • 关键行动: 司马懿故意引诱蜀军深入上方谷进行围困
  • 战术运用: “欲擒故纵”,通过诱敌深入制造机会
  • 战略意图: 分散蜀军的兵力,削弱其战斗力

诗歌赏析

《三国演义》是一部充满智慧和策略的小说,其中许多情节都体现了战争的策略性和智谋。本诗通过描述上方谷之战,展示了诸葛亮的智谋以及司马懿的狡猾。这首诗不仅反映了三国时期的政治斗争,同时也展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军事策略的重要性。

此诗通过描绘诸葛亮利用上方谷的地形优势,巧妙地设伏击,使得司马懿的军队陷入了困境。同时,通过司马懿的反击,揭示了战争中心理战的重要性。诗中还表现了蜀军虽处于劣势,但仍然坚持抵抗的精神。这种精神体现了古代战争的残酷性和战士们的勇气。

本诗通过对上方谷之战的生动描述,展示了中国古代战争的智慧和谋略,同时也反映了人物的性格和命运。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