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姜维引夏侯霸至成都,入见后主。维奏曰:“司马懿谋杀曹爽,又来赚夏侯霸,霸因此投降。目今司马懿父子专权,曹芳懦弱,魏国将危。臣在汉中有年,兵精粮足;臣愿领王师,即以霸为向导官,克服中原,重兴汉室:以报陛下之恩,以终丞相之志。”尚书令费祎谏曰:“近者,蒋琬、董允皆相继而亡,内治无人。伯约只宜待时,不宜轻动。”维曰:“不然。人生如白驹过隙,似此迁延岁月,何日恢复中原乎?”祎又曰:“孙子云:知彼知己,百战百胜。我等皆不如丞相远甚,丞相尚不能恢复中原,何况我等?”维曰:“吾久居陇上,深知羌人之心;今若结羌人为援,虽未能克复中原,自陇而西,可断而有也。”后主曰:“卿既欲伐魏,可尽忠竭力,勿堕锐气,以负朕命。”于是姜维领敕辞朝,同夏侯霸径到汉中,计议起兵。维曰:“可先遣使去羌人处通盟,然后出西平,近雍州。先筑二城于麹山之下,令兵守之,以为掎角之势。我等尽发粮草于川口,依丞相旧制,次第进兵。”
诗句:
- 于是姜维引夏侯霸至成都,入见后主。
- 维奏曰:“司马懿谋杀曹爽,又来赚夏侯霸,霸因此投降。
- 目今司马懿父子专权,曹芳懦弱,魏国将危。臣在汉中有年,兵精粮足;臣愿领王师,即以霸为向导官,克服中原,重兴汉室:以报陛下之恩,以终丞相之志。”
- 尚书令费祎谏曰:“近者,蒋琬、董允皆相继而亡,内治无人。伯约只宜待时,不宜轻动。”
- 维曰:“不然。人生如白驹过隙,似此迁延岁月,何日恢复中原乎?”
- 祎又曰:“孙子云:知彼知己,百战百胜。我等皆不如丞相远甚,丞相尚不能恢复中原,何况我等?”
- 维曰:“吾久居陇上,深知羌人之心;今若结羌人为援,虽未能克复中原,自陇而西,可断而有也。”
- 后主曰:“卿既欲伐魏,可尽忠竭力,勿堕锐气,以负朕命。”
- 于是姜维领敕辞朝,同夏侯霸径到汉中,计议起兵。
- 维曰:“可先遣使去羌人处通盟,然后出西平,近雍州。先筑二城于麹山之下,令兵守之,以为掎角之势。我等尽发粮草于川口,依丞相旧制,次第进兵。”
译文:
姜维带领夏侯霸来到成都,拜见了后主刘禅。姜维向皇上进言道:“司马懿谋害曹爽,又来欺骗夏侯霸,使夏侯霸投降了我们。现在司马懿父子独揽大权,曹芳又软弱无能,魏国已经危机四伏了。臣在汉中多年,军队精良粮食充足,我愿意率领王师,任命夏侯霸为向导官,攻克中原地区,重新振兴汉室的辉煌。以此报答陛下的恩情,完成丞相的遗志。”尚书令费祎劝谏说:“不久前,蒋琬和董允都相继去世了,朝中无人主持内政。钟伟先生应该等待时机,不应该轻易行动。”姜维反驳说:“不对,人的一生如同白驹过隙,像这样拖延时间,何时才能够收复中原呢?”费祎又说:“孙武曾说:了解敌方和自己的情况,就能百战百胜。我们这些人比起丞相来都相差很远,丞相尚且不能收复中原,更何况我们这些平庸之辈呢?”姜维回答说:“我一直居住在陇上,深知羌人的心意;现在如果能够联合羌人作为援助力量,虽然不能收复中原,但自陇地向西进攻,一定能够得到胜利。”刘禅说:“你既然想要讨伐魏国,就应该竭尽全力,不要失去锐气,辜负朕的嘱托。”于是姜维领命辞去朝廷,与夏侯霸一同前往汉中,商讨起兵的计划。姜维建议说:“首先派人去联络羌人的部落,然后出兵西平,靠近雍州。先在麴山脚下修筑两座城池,派兵把守,作为我们的辅助兵力。我们把所有的粮食储备在蜀江口,依照丞相过去的做法,一步步前进进攻。”
赏析:
《三国演义》第一百十七回是关于姜维北伐的故事。故事讲述了姜维为了复兴汉室,联合羌族势力,计划通过攻打魏国来恢复中原领土。在这段故事中,姜维展示了他的英勇和坚定决心,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局势和历史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