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大喜,次日带剑入内。此时,魏主曹奂连日不曾设朝,心神恍惚,举止失措。炎直入后宫,奂慌下御榻而迎。炎坐毕,问曰:“魏之天下,谁之力也?”奂曰:“皆晋王父祖之赐耳。”炎笑曰:“吾观陛下,文不能论道,武不能经邦。何不让有才德者主之?”奂大惊,口噤不能言。傍有黄门侍郎张节大喝曰:“晋王之言差矣!昔日魏武祖皇帝,东荡西除,南征北讨,非容易得此天下;今天子有德无罪,何故让与人耶?”炎大怒曰:“此社稷乃大汉之社稷也。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自立魏王,篡夺汉室。吾祖父三世辅魏,得天下者,非曹氏之能,实司马氏之力也:四海咸知。吾今日岂不堪绍魏之天下乎?”节又曰:“欲行此事,是篡国之贼也!”炎大怒曰:“吾与汉家报仇,有何不可!”叱武士将张节乱瓜打死于殿下。奂泣泪跪告。炎起身下殿而去。奂谓贾充、裴秀曰:“事已急矣,如之奈何?”充曰:“天数尽矣,陛下不可逆天,当照汉献帝故事,重修受禅坛,具大礼,禅位与晋王:上合天心,下顺民情,陛下可保无虞矣。”

译文

炎喜(曹操)大喜,次日(第二天)带剑进入内宫。此时(此时是曹操掌权期间),魏主曹奂连日不曾设朝,心神恍惚,举止失措(曹奂对朝政失去了控制)。炎直入后宫(曹操直接闯入后妃居住的地方),奂慌下御榻而迎(曹奂惊慌地下跪迎接)。炎坐毕,问曰:“魏之天下,谁之力也?”奂曰:“皆晋王(指曹操的儿子曹丕)父祖之赐耳。”炎笑曰:“吾观陛下,文不能论道(文化水平低,无法谈论治国之道),武不能经邦(武力不足,治理国家能力有限)。何不让有才德者主之?”奂大惊,口噤不能言。傍有黄门侍郎张节大喝曰:“晋王之言差矣!昔日魏武(曹操的字号)祖皇帝,东荡西除,南征北讨,非容易得此天下;今天子有德无罪,何故让与人耶?”炎大怒曰:“此社稷乃大汉之社稷也。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自立魏王,篡夺汉室(曹操篡夺了汉献帝的帝位,建立了魏国)。吾祖父三世辅魏,得天下者,非曹氏之能,实司马氏之力也:四海咸知。吾今日岂不堪绍魏之天下乎?”节又曰:“欲行此事,是篡国之贼也!”炎大怒曰:“吾与汉家报仇,有何不可!”叱武士将张节乱瓜打死于殿下。(曹操在宫殿里杀死了张节)。奂泣泪跪告。炎起身下殿而去。奂谓贾充、裴秀曰:“事已急矣,如之奈何?”充曰:“天数尽矣,陛下不可逆天,当照汉献帝故事,重修受禅坛,具大礼,禅位与晋王:上合天心,下顺民情,陛下可保无虞矣。”

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三国时期,曹操为了夺取曹丕手中的政权,假意投降,企图篡位的故事。从诗中可以看出,曹操是一个善于用计的人,他不仅善于利用自己的地位和权力,而且善于运用智慧和策略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诗中的“炎喜”是指曹操,“炎喜”是曹操的一个别称,表示其心情非常高兴。诗中提到“魏主曹奂”,指的是曹魏的最后一位皇帝曹奂。在曹操掌权期间,曹奂对朝政失去了控制,这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局势的动荡不安。

诗中的“张节”是魏国的一位官员,他在曹操面前极力反对曹操的行动,认为这样做是篡位的行为。然而,曹操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自己的计划,反而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决心。

诗中提到了“汉献帝”,这是东汉末年的皇帝,被曹丕篡位后,建立了曹魏王朝。诗中提到“汉献帝故事”,暗示曹操想要效仿历史上的先例,通过禅让的方式让位给曹丕。这表明曹操认为自己的行为符合历史规律,是一种正当的继承方式。同时,这也反映了曹操对于权力和地位的追求,以及他对于历史和文化的认知和尊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