奂从之,遂令贾充筑受禅坛。以十二月甲子日,奂亲捧传国玺,立于坛上,大会文武。后人有诗叹曰:“魏吞汉室晋吞曹,天运循环不可逃。张节可怜忠国死,一拳怎障泰山高。”请晋王司马炎登坛,授与大礼。奂下坛,具公服立于班首。炎端坐于坛上。贾充、裴秀列于左右,执剑,令曹奂再拜伏地听命。充曰:“自汉建安二十五年,魏受汉禅,已经四十五年矣;今天禄永终,天命在晋。司马氏功德弥隆,极天际地,可即皇帝正位,以绍魏统。封汝为陈留王,出就金墉城居止;当时起程,非宣诏不许入京。”奂泣谢而去。太傅司马孚哭拜于奂前曰:“臣身为魏臣,终不背魏也。”炎见孚如此,封孚为安平王。孚不受而退。是日,文武百官,再拜于坛下,山呼万岁。炎绍魏统,国号大晋,改元为泰始元年,大赦天下。魏遂亡。后人有诗叹曰:“晋国规模如魏王,陈留踪迹似山阳。重行受禅台前事,回首当年止自伤。
”`
奂从之,遂令贾充筑受禅坛。以十二月甲子日,奂亲捧传国玺,立于坛上,大会文武。后人有诗叹曰:“魏吞汉室晋吞曹,天运循环不可逃。张节可怜忠国死,一拳怎障泰山高。”请晋王司马炎登坛,授与大礼。奂下坛,具公服立于班首。炎端坐于坛上。贾充、裴秀列于左右,执剑,令曹奂再拜伏地听命。充曰:“自汉建安二十五年,魏受汉禅,已经四十五年矣;今天禄永终,天命在晋。司马氏功德弥隆,极天际地,可即皇帝正位,以绍魏统。封汝为陈留王,出就金墉城居止;当时起程,非宣诏不许入京。”奂泣谢而去。
译文:
曹奂听从命令,于是命令贾充修筑接受曹魏政权的受禅坛。在十二月的甲子这一天,曹奂亲自捧着传国玉玺,站在祭坛上,召集文武百官参加大会。后来有人写诗感叹说:“魏国吞并汉朝,晋国吞并曹魏,天道循环,无法避免。忠诚的张节虽然死了,但拳头怎能挡住泰山一样高大的皇权?”然后请求晋王司马炎登坛,授予他大礼。曹奂下了祭坛,穿上公服站立在首位。司马炎端坐在坛上,贾充和裴秀分别站立在司马炎的两边,手拿剑,让曹奂再次拜倒跪地听命。贾充说:“自从东汉建安二十五年,曹魏接受汉朝的大统以来,已经四十五年了;现在上天赐予我们永恒的寿命,天命转移到晋朝。司马氏的功德日益显著,达到了极点,可以立即称帝即位,继承曹魏的大统。封你为陈留王,离开京城到金墉城居住;那时要起程,不经宣旨不允许入京。”曹奂哭着感谢离去。太傅司马孚哭拜在曹奂面前说:“臣身为魏臣,终究不会背叛魏朝。”司马炎看到司马孚这样坚决,封司马孚为安平王,但他不接受而退去。当天,文武百官再次在祭坛下拜倒,山呼万岁。司马炎继承了魏朝的皇位,国号为“大晋”,改元为泰始元年,全国大赦。魏国最终灭亡。
注释:
- 奂(huàn):人名,曹魏末代皇帝曹奂。
- 贾充(Jiǎ Chōu):人物,曹魏将领,后成为西晋开国功臣之一。
- 受禅坛:古代帝王接受禅让时设置的祭坛。
- 十二月甲子日:古代用干支纪年法计算的日期。
- 奂(huàn)亲捧传国玺:曹奂亲自捧着传国之宝——传国玉玺。
- 文官武将:指参与会议的官员和士兵等。
- 丕:字仲达,司马懿的长子,司马昭的弟弟,三国时期魏国的重要政治家。
- 丕(pī):字子丹,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的弟弟,三国时期魏国的重要政治家。
- 司马炎(Yǎn):字安汉,司马懿的孙子,晋武帝(也称司马懿),三国至两晋时期重要的政治家、军事家。
- 陈留王:封给曹奂的一个封号。
- 金墉城:地名,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市东郊。
- 丕(pī):字子丹,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的弟弟,三国时期魏国的重要政治家。
赏析:
《三国演义》是一部描写中国历史上魏、蜀、吴三分天下的历史小说。这一回讲述了曹魏末代皇帝曹奂在被贾充等人逼迫投降后,被迫接受了晋王司马炎的册封,成为晋朝的皇帝。这一情节反映了三国时期的政治斗争和人性的复杂性。在这一事件中,曹奂的忠诚与无奈、司马炎的权力欲望与野心都得到了深刻的展现。同时,这一回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禅让文化和权力更迭的残酷现实。通过这一事件,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三国时期的社会背景和政治局势。此外,这一事件也揭示了历史发展中的残酷性和无常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