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言佛自有因缘,老僧只怕因果错。
余自闻言请受记,阿难本是如来弟。
与师同住五百年,挟取飞来复飞去。
张祜《灵隐寺》诗:
峰峦开一掌,朱槛几环延。佛地花分界,僧房竹引泉。
五更楼下月,十里郭中烟。后塔耸亭后,前山横阁前。
溪沙涵水静,洞石点苔鲜。好是呼猿父,西岩深响连。
贾岛《灵隐寺》诗:
峰前峰后寺新秋,绝顶高窗见沃洲。
人在定中闻蟋蟀,鹤于栖处挂猕猴。
山钟夜度空江水,汀月寒生古石楼。
心欲悬帆身未逸,谢公此地昔曾游。
周诗《灵隐寺》诗:
灵隐何年寺,青山向此开。涧流原不断,峰石自飞来。
树覆空王苑,花藏大士台。探冥有玄度,莫遣夕阳催。
”`
西湖梦寻 · 卷二 · 西湖西路 · 灵隐寺
但言佛自有因缘,老僧只怕因果错。
余自闻言请受记,阿难本是如来弟。
与师同住五百年,挟取飞来复飞去。
注释:
- “但言佛自有因缘”:这里的“但言”是表示只是说,而“佛自有因缘”指的是佛法(佛性)的存在有它固有的因缘和条件。
- “老僧只怕因果错”:这里提到的“因果”是指佛教中所说的因(原因或行为)和果(结果或影响)。老僧担心的是自己的行为可能带来错误的未来结果。
- “余自闻言请受记”:这句话中,“余”指说话者自己,“闻”是听到、领悟的意思。“请受记”则意味着接受教诲并记住这些教诲。
- “阿难本是如来弟”:阿难是古印度神话中的一个著名人物,他是释迦牟尼的弟子之一。在这里,提到“如来”,即指佛陀或释迦牟尼。“弟”在佛教语境中通常是指亲近的弟子或同伴。
- “与师同住五百年”:这里的“师”仍然指的是老僧,而“五百年”指的是很长时间。这句话表达了一种长时间的共处或相伴的概念。
- “挟取飞来复飞去”:这可能指的是某种超自然的或神秘的能力,能够使物体被携带或飞行。在这里,“挟”可能是指携带或控制,而“飞来复飞去”则描述了这种能力的重复性和无常性。
译文:
只是说佛陀自有其因缘,我老和尚只害怕自己的行为会带来错误的因果报应。我从你那里听闻教诲而请求记忆,阿难其实是佛陀的弟子。我和你的师父共同居住长达五百年,曾经携带过一些东西,这些东西又再次被带离。
赏析: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描绘了灵隐寺的僧侣们与佛法的深厚联系,以及他们之间深厚的师徒情谊。诗中的“老僧”和“阿难”都是佛教中的知名角色,他们的相遇和相处被描述得非常生动和深刻。整首诗流露出一股浓厚的宗教氛围,同时也展现了古代佛教寺院生活的一角,让人感受到一种超越时空的精神交流和情感联结。
此诗不仅是关于佛教信仰的叙述,更是对人性、因果和修行的哲学探讨。通过对古老寺院的日常描写,诗人表达了对生命和宇宙法则的深刻理解,以及对传统宗教实践的尊重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