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高峰在灵隐寺后,石磴数百级,曲折三十六湾。上有华光庙,以祀五圣。山半有马明王庙,春日祈蚕者咸往焉。峰顶浮屠七级,唐天宝中建,会昌中毁;钱武肃王修复之,宋咸淳七年复毁。此地群山屏绕,湖水镜涵,由上视下,歌舫渔舟,若鸥凫出没烟波,远而益微,仅规其影。西望罗刹江,若匹练新濯,遥接海色,茫茫无际。张公亮有句:“江气白分海气合,吴山青尽越山来。”诗中有画。郡城正值江湖之间,委蛇曲折,左右映带,屋宇鳞次,竹木云蓊,郁郁葱葱,凤舞龙盘,真有王气蓬勃。山麓有无着禅师塔。师名文喜,唐肃宗时人也,瘗骨于此。韩?胄取为葬地,启其塔,有陶龛焉。容色如生,发垂至肩,指爪盘屈绕身,舍利数百粒,三日不坏,竟荼毗之。

苏轼《游灵隐高峰塔》诗:

”`
西湖梦寻·卷二·西湖西路·北高峰

北高峰在灵隐寺后,石磴数百级,曲折三十六湾。上有华光庙,以祀五圣;山半有马明王庙,春日祈蚕者咸往焉。峰顶浮屠七级,唐天宝中建,会昌中毁;钱武肃王修复之,宋咸淳七年复毁。此地群山屏绕,湖水镜涵,由上视下,歌舫渔舟,若鸥凫出没烟波,远而益微,仅规其影。西望罗刹江,若匹练新濯,遥接海色,茫茫无际。张公亮有句:“江气白分海气合,吴山青尽越山来。”诗中有画。郡城正值江湖之间,委蛇曲折,左右映带,屋宇鳞次,竹木云蓊,郁郁葱葱,凤舞龙盘,真有王气蓬勃。山麓有无着禅师塔。师名文喜,唐肃宗时人也,瘗骨于此。韩?胄取为葬地,启其塔,有陶龛焉。容色如生,发垂至肩,指爪盘屈绕身,舍利数百粒,三日不坏,竟荼毗之。

苏轼《游灵隐高峰塔》诗:

言游高峰塔,蓐食治野装。火云秋未衰,及此初旦凉。雾霏岩谷暗,日出草木香。嘉我同来人,久便云水乡。相劝小举足,前路高且长。古松攀龙蛇,怪石坐牛羊。渐闻钟磬音,飞鸟皆下翔。入门空有无,云海浩茫茫。惟见聋道人,老病时绝粮。问年笑不答,但指穴藜床。心知不复来,欲归更彷徨。赠别留匹布,今岁天早霜。

苏轼的这首诗《游灵隐高峰塔》是宋代文学家、书画家苏轼的作品。诗中描述了诗人在游览灵隐高峰塔时的所见所感,从早晨的凉爽到日出的美景,再到与同行人的欢聚和告别,最后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对生活的态度。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感受展现了苏轼的文学才华和艺术魅力。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和政治家。他的诗、词、散文均有卓越成就,对后世影响深远。苏轼的诗题材广泛,风格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他的诗词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后人誉为“千古文章之祖”。

苏轼的诗歌创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他的诗不仅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而且语言优美、形式多样。他的山水田园诗尤为著名,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此外,他的边塞诗也表现出了强烈的爱国情怀和英勇豪迈的精神。

苏轼在文学理论方面也有独到的见解。他提出了“文章本于道德”、“文章合为时而著”等观点,强调文学作品应服务于社会现实,反映人民的生活和愿望。他的文学观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轼的《游灵隐高峰塔》是一首充满诗意和哲理的佳作。它不仅展示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还体现了他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通过阅读这首诗,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苏轼的文学成就和思想深度,从而更加深入地欣赏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