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宏道《韬光庵小记》:
韬光在山之腰,出灵隐后一二里,路径甚可爱。古木婆娑,草香泉渍,淙淙之声,四分五络,达于山厨。庵内望钱塘江,浪纹可数。余始入灵隐,疑宋之问诗不似,意古人取景,或亦如近代词客捃拾帮凑。及登韬光,始知“沧海”、“浙江”、“扪萝”、“刳木”数语,字字入画,古人真不可及矣。
宿韬光之次日,余与石篑、子公同登北高峰,绝顶而下。
张京元《韬光庵小记》:
韬光庵在灵鹫后,鸟道蛇盘,一步一喘。至庵,入坐一小室,峭壁如削,泉出石罅,汇为池,蓄金鱼数头。低窗曲槛,相向啜茗,真有武陵世外之想。
萧士玮《韬光庵小记》:
初二,雨中上韬光庵。雾树相引,风烟披薄,木末飞流,江悬海挂。倦时踞石而坐,倚竹而息。大都山之姿态,得树而妍;山之骨格,得石而苍;山之营卫,得水而活;惟韬光道中能全有之。初至灵隐,求所谓“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竟无所有。至韬光,了了在吾目中矣。白太傅碑可读,雨中泉可听,恨僧少可语耳。枕上沸波,竟夜不息,视听幽独,喧极反寂。益信声无哀乐也。
《韬光庵小记》是明末清初的著名文人袁宏道所作的一篇散文,描绘了他游览杭州西湖灵隐山中的韬光庵时的感受。以下是这首诗的逐句解读以及相关的赏析:
“西湖梦寻 · 卷二 · 西湖西路 · 韬光庵”: 这句诗作为引言,表明接下来的内容将围绕游览韬光庵展开叙述。
“韬光在山之腰,出灵隐后一二里,路径甚可爱。”: 描述了韬光庵的具体位置和沿途景色。”古木婆娑” 形容树木苍劲而姿态优美,”草香泉渍” 则描绘了周围自然清新的气息。
“达于山厨。”: “达于山厨”可能是指泉水汇入了山里的厨房,这里形象地表达了水声四溢,如同溪流汇入厨房的热闹场景。
“余始入灵隐,疑宋之问诗不似,意古人取景,或亦如近代词客捃拾帮凑。”: 这句话体现了作者对于宋之问诗歌风格的质疑,认为古代诗人的取景可能与现代词人相似,缺乏独创性。
“及登韬光,始知‘沧海’、‘浙江’、‘扪萝’、‘刳木’数语,字字入画,古人真不可及矣。”: 此句揭示了作者对韬光庵中景象的高度赞赏,认为这里的描写生动细腻,每个词汇都如同绘画一般栩栩如生,显示了古代诗人在写景方面的高超技艺。
“宿韬光之次日,余与石篑、子公同登北高峰,绝顶而下。”: 这句说明了作者第二天的活动安排,与友人一起登上北高峰,俯瞰整个西湖美景。
“张京元《韬光庵小记》: 韬光庵在灵鹫后,鸟道蛇盘,一步一喘。至庵,入坐一小室,峭壁如削,泉出石罅,蓄金鱼数头。低窗曲槛,相向啜茗,真有武陵世外之想。”: 张京元的描述更加具体地描绘了韬光庵的环境,从登山之路到庵内的小室,再到室内外的景致,都细致入微。
“萧士玮《韬光庵小记》: 初二,雨中上韬光庵。雾树相引,风烟披薄,木末飞流,江悬海挂。倦时踞石而坐,倚竹而息。大都山之姿态,得树而妍;山之骨格,得石而苍;山之营卫,得水而活;惟韬光道中能全有之。”: 这段文字描绘了萧士玮雨中游览韬光庵的情景,通过丰富的感官体验展现了山林之美。
“大抵山之姿态,得树而妍;山之骨格,得石而苍;山之营卫,得水而活;惟韬光道中能全有之。”: 这段话总结性的指出,韬光庵之所以能够成为如此完美的景点,关键在于其独特的山水组合和布局。
赏析:
本文通过袁宏道和萧士玮两篇小记的对比,展示了不同历史时期文人对于自然景观的审美态度和表达方式的变化。袁宏道的文字直接、生动,充满了个人的情感和审美判断,而萧士玮的描述则更为细腻、深入,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传达了一种超脱物外的意境。两者共同构成了一幅生动的杭州山水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