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时有放生碑,在宝石山下。盖天禧四年,王钦若请以西湖为放生池,禁民网捕,郡守王随为之立碑也。今之放生池,在湖心亭之南。外有重堤,朱栏屈曲,桥跨如虹,草树蓊翳,尤更岑寂。古云三潭印月,即其地也。春时游舫如鹜,至其地者,百不得一。其中佛舍甚精,复阁重楼,迷禽暗日,威仪肃洁,器钵无声。但恨鱼牢幽闭,涨腻不流,刿?缺鳞,头大尾瘠,鱼若能言,其苦万状。以理揆之,孰若纵壑开樊,听其游泳,则物性自遂,深恨俗僧难与解释耳。昔年余到云栖,见鸡鹅豚?,共牢饥饿,日夕挨挤,堕水死者不计其数。

余向莲池师再四疏说,亦谓未能免俗,聊复尔尔。后见兔鹿猢狲亦受禁锁,余曰:“鸡凫豚?,皆藉食于人,若兔鹿猢狲,放之山林,皆能自食,何苦锁禁,待以胥縻。”莲师大笑,悉为撤禁,听其所之,见者大快。

这首诗是南宋诗人张岱的《西湖梦寻》。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及赏析:

译文

宋时有放生碑,在宝石山下。
盖天禧四年,王钦若请以西湖为放生池,禁民网捕,郡守王随为之立碑也。
今之放生池,在湖心亭之南。外有重堤,朱栏屈曲,桥跨如虹,草树蓊翳,尤更岑寂。古云三潭印月,即其地也。
春时游舫如鹜,至其地者,百不得一。其中佛舍甚精,复阁重楼,迷禽暗日,威仪肃洁,器钵无声。但恨鱼牢幽闭,涨腻不流,刿?缺鳞,头大尾瘠,鱼若能言,其苦万状。以理揆之,孰若纵壑开樊,听其游泳,则物性自遂,深恨俗僧难与解释耳。
昔年余到云栖,见鸡鹅豚?,共牢饥饿,日夕挨挤,堕水死者不计其数。
余向莲池师再四疏说,亦谓未能免俗,聊复尔尔。后见兔鹿猢狲亦受禁锁,余曰:“鸡凫豚?,皆藉食于人,若兔鹿猢狲,放之山林,皆能自食,何苦锁禁,待以胥縻。”莲师大笑,悉为撤禁,听其所之,见者大快。

注释

  1. 宋时有放生碑:宋代时期有一个放生碑,位于宝石山下。
  2. 盖天禧四年:大概在天禧四年的时候,王钦若建议将西湖作为放生池,禁止民众捕捉鱼类,由郡守王随建立了这个碑文。
  3. 今之放生池:现在的放生池位于湖心亭的南面。周围有重堤环绕,朱红色的栏杆曲折蜿蜒,桥梁横跨如同彩虹,草木茂盛,环境更加静谧。传说中有“三潭印月”的美景就在这里。
  4. 春时游舫如鹜:春天的时候,游船像鸭子一样成群结队地来此游玩。
  5. 至其地者,百不得一:来这里游玩的人非常少,难得见到一次。
  6. 其中佛舍甚精:其中有许多精美的佛舍。
  7. 复阁重楼:有多层阁楼和重重叠叠的楼阁。
  8. 迷禽暗日:迷失方向的鸟儿在昏暗中飞翔。
  9. 头大尾瘠:鱼儿的身体头部肥大,尾部瘦小。
  10. 以理揆之,孰若纵壑开樊:按照道理来说,为什么不让它们在宽阔的湖面上自由自在地游动呢?
  11. 莲师大笑:莲花禅师听了这话后哈哈大笑。
  12. 悉为撤禁:全部解除了禁令。
  13. 见者大快:看到这一切的人们非常高兴。

赏析

这是张岱描述西湖的一个美丽景点——放生池的历史和现状。诗中不仅描绘了放生池的美丽景色,还表达了作者对于西湖生态的关心和保护自然的态度。诗中运用了许多形象生动的比喻和形容词,使得整首诗歌充满了诗意与美感。同时,通过对话的形式,展现了作者与莲花禅师之间的互动,增加了诗歌的趣味性和教育意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