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山高六十二丈,周回十八里二百步。山下有石人岭,峭拔凝立,形如人状,双髻耸然。过岭为西溪,居民数百家,聚为村市。相传宋南渡时,高宗初至武林,以其地丰厚,欲都之。后得凤凰山,乃云:“西溪且留下。”后人遂以名。地甚幽僻,多古梅,梅格短小,屈曲槎桠,大似黄山松。好事者至其地,买得极小者,列之盆池,以作小景。其地有秋雪庵,一片芦花,明月映之,白如积雪,大是奇景。余谓西湖真江南锦绣之地,入其中者,目厌绮丽,耳厌笙歌,欲寻深溪盘谷,可以避世如桃源、菊水者,当以西溪为最。余友江道暗有精舍在西溪,招余同隐。余以鹿鹿风尘,未能赴之,至今犹有遗恨。
王稚登《西溪寄彭钦之书》:
留武林十日许,未尝一至湖上,然遂穷西溪之胜。舟车程并十八里,皆行山云竹霭中,衣袂尽绿。桂树大者,两人围之不尽。树下花覆地如黄金,山中人缚帚扫花售市上,每担仅当脱粟之半耳。往岁行山阴道上,大叹其佳,此行似胜。
王稚登在《西溪寄彭钦之书》中描述了他在留居杭州期间,虽未直接游览西湖,但已遍览西溪的迷人风光。诗中描绘了舟车十八里,穿行于山云竹霭之中的景象,令人仿佛置身其中。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赏析:
- 诗句解读:
- “留武林十日许”:描述自己在广州逗留了约十天。
- “未尝一至湖上”:未曾到过西湖。
- “然遂穷西溪之胜”:却已尽享西溪之美。
- “舟车程并十八里”:乘坐渡船或马车共行驶了大约十八里路。
- “皆行山云竹霭中”:都行走在山林轻云、竹林雾霭之间。
- “衣袂尽绿”:形容周围自然景色使衣服都染上了绿色。
- “桂树大者两人围之不尽”:桂树之大,足以两人合围而立。
- “树下花覆地如黄金”:树下的花覆盖大地,如同铺满了金色。
- “山中人缚帚扫花售市上”:山中的人在扫花后将其卖到市场上。
- “每担仅当脱粟之半耳”:每袋仅值脱粒谷物的一半。
译文:
在杭州停留了十天左右,我从未去过西湖。然而,我已经尽情享受西溪的美好风光。我乘坐渡船和马车共走了大约十八里,都是走在山间云雾缭绕、竹林深处的路径上。我的衣物似乎都被染成了绿色,因为沿途的自然美景让我几乎忘记了时间的流逝。巨大的桂树,足够两个人环抱,树下满是盛开的花朵,像是铺满了黄金一般。山里的人们用扫帚清扫这些花瓣,然后将它们售卖到市场上。每次能卖出的花瓣数量,仅仅是脱粒谷物的一半而已。注释:
- 粟山:位于西溪附近的一座山峰,高六十二丈,周回十八里二百步。
- 石人岭:山顶峭拔,形如人类,双髻耸然。
- 秋雪庵:西溪边的一个著名景点,常有芦花飘落的场景。
- 彭钦之:可能是王稚登在西溪时的友人或同行。
- 赏析:
王稚登的这段描述不仅让人感受到西溪的自然美景和文化特色,还反映了古人旅行时对于自然环境的敬畏和欣赏之心。通过他的笔触,我们可以窥见宋代文人对于自然景观的独特见解和情感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