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将春去,清和四月天。
桐阴摇白日,草色散青烟。
兴寄琴樽外,筋骸杖履前。
若为消永昼,窗下有残编。

四月 其一

风雨将春去,清和四月天。

桐阴摇白日,草色散青烟。

兴寄琴樽外,筋骸杖履前。

若为消永昼,窗下有残编。

译文:
春天的风雨已经带走了春天,四月的天空格外清新。
梧桐树的影子在摇晃着白天的阳光,草地的颜色在飘散着青色的烟雾。
我的思绪寄托在琴酒之上,身体却像失去了力气一样支撑着双拐行走。
如果能够消除这漫长的白天,我一定会在窗户下面寻找一本未完的书。

注释:

  • 风雨将春去: 形容春末夏初的天气多变,风雨交织,春天即将结束。
  • 清和: 指天气晴朗、空气清新。
  • 桐阴摇白日: 形容桐树林荫下,阳光斑驳闪烁。
  • 草色散青烟: 形容草色淡雅如烟,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
  • 兴寄: 抒发情感寄托于某物或某种状态中。
  • 筋骸杖履前: 形容身体疲惫,需要依靠拐杖来行走。
  • 若为: 如果怎样。
  • 消永昼: 消磨掉漫长的白天,即消磨时间。
  • 残编: 破旧的书籍,这里指未完的书。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春夏之交的某个清晨,面对窗外的景色所感受到的心情。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观察,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态度和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首句“风雨将春去”直接点出季节更替,暗示了春天的结束,同时暗示了诗人对于时光流转的感慨。次句“清和四月天”,则进一步描绘了四月特有的清新宜人的气息,为全诗营造了一个和谐宁静的背景。

接下来的两句,“桐阴摇白日”和“草色散青烟”,则是诗人对窗外自然景色的细致描绘。桐树的影子在阳光的照射下摇曳生姿,而草地上的绿色似乎化作了一缕缕轻烟弥漫开来,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生动的画面。

接下来四句,诗人通过“兴寄”、“筋骸”、“若为”等词语展现了自己的内心世界。他试图通过琴酒来抒发情感寄托于琴酒之中,又因身体的疲惫而需要依靠拐杖才能行走,这些都反映了他对生活的态度以及对时间的无奈感伤。

最后两句“若为消永昼,窗下有残编”,则以反问的方式提出了一个疑问:如何才能消磨掉漫长的白天?这里的“残编”既指未完的书,也隐喻了诗人内心的空虚和对未来的迷茫。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和内心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感慨,以及对时间流逝的无奈和思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