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岩山正当胥口,落日西南望太湖。
双岛如螺浮欲吐,片帆和鸟去俱无。
闲论往事何能说,不见高人试一呼。
慎勿近前波浪恐,大都奇绝在模糊。
【注释】
灵岩山:在今江苏无锡西。胥口:在今无锡县东南,是太湖东岸入长江的要道。双岛:指两小岛。螺:这里比喻两小岛形似螺壳。欲吐:形容湖面波涛汹涌。片帆:一片孤舟。和:顺流。试呼:试着呼唤。慎勿近前:不要靠近前面波浪险恶的地方。浪:波浪。
【译文】
灵岩山正对着胥口,落日时分往西南望去就是太湖。两小岛像两个螺壳浮在水中,仿佛想从水里冒出来。一片孤舟随波逐流,一只鸟儿飞去,也看不见了。谈起往事,我无法说清楚;看见高士们,只能试着呼喊一声试试。千万不要靠近前面波浪险恶的地方,大都神奇绝妙之处,就在于模糊不清。
【赏析】
《灵岩山望太湖》是宋代诗人范成大的作品。这首诗作于宋宁宗嘉定元年(1208),当时范成大任淮东制置使兼知润州,正在苏州任职。诗人登临灵岩山,眺望太湖,触景生情,感慨万端,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灵岩山正当胥口,落日西南望太湖。”起笔点明地点与时间,为全诗定下基调。灵岩山,位于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境内,因山顶有唐代著名僧人寒山、拾得的石刻而名闻天下。诗人登上灵岩山后,面对太湖,不禁想起唐代两位著名的僧人。他以一“当”字总括全文,把诗人此刻的心情表现得惟妙惟肖:“正当”。这不仅仅是对眼前景物的描绘,更是对灵岩山与太湖之间关系的高度概括。“胥口”,即吴淞江口,是太湖进入长江的门户。诗人在这里望太湖,自然想到太湖之东就是吴江县。
“双岛如螺浮欲吐,片帆和鸟去俱无。”第二句承接上句,进一步描写太湖景色。“双岛”指太湖中两个大小岛屿,形状酷似两个螺旋状的贝壳。“螺”字用得很形象,不仅写出了双岛的形状,而且还表现出诗人站在高处俯视时所看到的景象。“如螺浮欲吐”,既写出了双岛形态的特点,又写出了太湖水势浩渺,波涛滚滚的景象。“片帆”指一艘小舟上的一只船帆。诗人看到小舟顺流而去,但船帆却已不见踪影,不由得发出感慨:“和鸟去俱无。”这里的“俱无”表明了诗人所见情景的奇特。
“闲论往事何能说,不见高人试一呼。”第三句写诗人在太湖边感叹往事,觉得难以诉说自己的感受。“见者难说”四字表达了诗人对于历史遗迹的惋惜之情,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世事无常、人生短暂的感慨。“试一呼”一句,则是诗人对于能够引起人们注意的高尚人格的呼唤。诗人认为,只有真正具有高尚品格的人才能理解并欣赏眼前的美景。这一部分表达了诗人对于历史遗迹的珍视以及对于高尚人格的呼唤。
“慎勿近前波浪恐,大都奇绝在模糊。”第四句承上启下,诗人提醒人们在欣赏美景时要注意安全。“慎勿近前”,意味着要谨慎地欣赏美景,以免受到意外的伤害。“波浪恐”则是指太湖中的波涛汹涌,让人感到害怕。然而“大都奇绝在模糊”,则表明虽然太湖的风景奇丽壮观,但却常常被云雾缭绕、水色迷蒙的景象所掩盖,因此其真正的魅力往往体现在那模糊之中。这一部分表达了诗人对于太湖美景的独特见解,认为真正的美景往往不是那种一眼就能看穿的,而是需要用心去体会、去领悟的。这一部分表达了诗人对于美景的独特见解,认为真正的美景往往不是那种一眼就能看穿的,而是需要用心去体会、去领悟的。
整首诗语言流畅自然,情感深沉而真挚,通过生动的景物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历史的思考。同时,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将眼前美景与往事进行对比,使得诗歌更具哲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