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湖龙远野云阴,慷慨中流誓国心。
臣力不支香气竭,忠魂有限海波深。
百年仁义空澌尽,此日神州遂陆沉。
峻节奇功磨不得,崖山突兀自千寻。
【注释】
厓山大忠祠:在广东崖州。鼎湖龙远野云阴,慷慨中流誓国心。臣力不支香气竭,忠魂有限海波深。百年仁义空澌尽,此日神州遂陆沉。峻节奇功磨不得,崖山突兀自千寻。
【赏析】
宋元帝景平元年(1360),文天祥被俘,囚于潮阳的燕都。他写下了著名的《过零丁洋》诗。不久,他被押解到崖山,就义于五坡岭,谥为文忠。他的诗文表现了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这首《厓山大忠祠其一》是他在崖山就义时所作。《全唐诗》录作二首,本篇系第一首。
诗一开头两句写文天祥就义前的情景。诗人面对的是大海,而大海上又飘着乌云;他正站在海边,面对着汹涌澎湃的海浪。“鼎湖”,指神话中的三足乌,相传黄帝曾乘它升天而去。这里用“鼎湖”来代指文天祥。“龙远”,指文天祥。“野云阴”,指天昏地暗,风云晦涩。诗人以“龙”自比,说自己就像一条离群的蛟龙。他站在海边,面对汹涌澎湃的海浪,想到自己就要像这大海一样,永远奔流不息。“中流”,指江、河之中心。“誓国心”,指发誓要报效国家的心志。“臣力”,指臣子的努力。“不支”,支撑不住。诗人面对汹涌澎湃的海浪,想到自己就要像这大海一样,永远奔流不息,决心报效国家,但力量不够了,所以感到力不从心,“忠魂”就是忠臣的精神。忠臣的精神是有限的,忠臣的忠魂也是有限的。忠魂是有限的,忠臣的精神也就有限了。
“百年仁义空澌尽”,意思是说,一百年的仁义道德都随着海水一起流尽了。“百年”,指一百年的工夫。“澌尽”,比喻水流尽。“此日”,指这一天,也就是今天。“神州”,指中原地区。“陆沉”,指陆地沉没,即沦陷。“陆沉”,语出《易经·大壮》“九二,羝羊触藩,羸其角”,孔颖达疏:“陆则失所,谓之陆沉。”后以指国土沦丧。这里的意思是说,今天的中国已经沦陷了,成了外族统治的地方。“此日”,指今天就沦落到了这种境地。“峻节奇功磨不得”,意思是说,崇高的节操和奇异的功劳是不能磨灭的。“峻节”,高洁的节操。“奇功”,非凡的功绩。“磨”,这里是磨灭的意思。“崖山突兀自千寻”,“突兀”,形容山峰高耸的样子。“千寻”,古制八尺为一寻,千寻就是一千丈,约等于现在的七百米多高。意思是说,崖山的山峰高耸入云,直插云端,巍峨壮观。“崖山突兀自千寻”是写崖山的险峻,也是写文天祥就义时的壮烈。
诗最后两句是说文天祥死得其所,死得光荣伟大。“磨不得”,意思是磨不灭,不能磨灭。“崖山突兀自千寻”,意思是说崖山的山峰高耸入云,巍峨壮观。诗人用“突兀”、“千寻”两个词来形容崖山的险峻,也是写文天祥就义时的壮烈。
这首诗通过描绘作者当时所处的险恶环境以及自己的内心活动,表达了作者坚决不降,坚持抗敌到底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