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六月可逃禅,相与清斋佛座前。
风细石坛松落子,雨深沙窦竹垂鞭。
别来光景浑依旧,壁上题名不记年。
底用忘归归自好,晚霞新月载溪船。
【注释】
山中六月可逃禅,相与清斋佛座前:意思是说山中六月天气炎热,可以躲到寺里避暑。相与,一起,一同,相随;清斋,清净斋戒,佛教指在寺院中修行的人要戒杀、禁欲、吃素,以修身养性。
风细石坛松落子,雨深沙窦竹垂鞭:意思是说风轻轻吹过石坛上松林,落下了松针;雨下得深了,沙窦中的竹子垂下了鞭子。
别来光景浑依旧,壁上题名不记年:意思是说自从分别之后,景物和人事都没有什么变化,但墙壁上的题字却已经记不清是什么时间写的了。浑,全,都;况,况且;光景,景物,这里指景色和人物;浑依旧是,完全一样,一点也没有变化;不记年,记不清是什么时候写的。
底用忘归归自好,晚霞新月载溪船:意思是说何必一定要忘记回家,自己喜欢就好;晚霞映照下的月亮,映照在小溪上,倒映出小船的影子。底用,何必,何必要用;忘,忘掉;归,回家;自好,自己喜欢;底,代词,相当于“哪里”。
【赏析】
此篇写于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夏,时诗人已离京十年,重游旧地,感慨颇深。诗分两层:第一层为首二句,写暑日山寺之景;第二层为四六句,写山中所见之景及所感。
起笔“山中六月可逃禅”,点明题旨。“可逃禅”三字,道出了作者的心境:在酷热的夏天,人们往往想到清凉的地方去避暑。而作者却说,山中虽然六月天暑气蒸人,但在山中纳凉却是最理想的。这就把人们习见的山中避暑方式撇开了,表现出他与众不同的见识。这一句是第一层的第一句。
次句“相与清斋佛座前”,紧承“逃禅”。作者在这里说的是“相与”,是相互之意。清斋,即素食。佛座前,即佛殿前面。这两句的意思是:我们在一起在佛殿前吃斋饭。佛,梵文Buddha音译,意译“觉者”、“悟者”、“觉行圆满者”。佛教徒称其为佛陀、菩萨、罗汉等。这里泛指僧侣,也指出家人。清斋,就是吃素食,不吃荤腥。佛,指佛教徒。座,座位。前,前面。佛座前,即佛像前面的供桌旁。这两句是一层意思,是第一层的第二句。
第三句“风细石坛松落子”,接写佛座前的风光。石坛,石砌的台阶。松落子,即松针。这两句的意思是:风轻轻地吹过石坛上松林,松针从树枝上落下。这两句是第一层的第三句。
末两句“雨深沙窦竹垂鞭”,再写佛座前的环境。沙窦,沙土堆成的小洞,这里借指山中小溪流成的沙坑。竹垂鞭,指竹子下垂像马鞭一样。这两句的意思是:雨下得很大,沙坑里的竹子垂下来像马鞭一样。这两句是第一层的第四句。
最后两句“别来光景浑依旧,壁上题名不记年”,总括全诗。别来,离别以来。光景,光景,这里指景物和人事。浑,全,都。依旧,还是那样,一点也没变。不记年,记不得是哪一年的事。这两句是第一层的第五句。这两句的意思是:自从离别之后,景物和人都没有变化,但墙壁上的题字却早已忘却了它是谁写的。
最后两句“底用忘归归自好,晚霞新月载溪船”,写自己的感受。底用,不必;忘归,忘记回家。归自好,自然很好。晚霞新月,指傍晚和早晨的景色。载,装载。这两句的意思是:何必一定要忘记回家呢?只要能够自得其乐就好了。傍晚的晚霞和新月映照在小溪上,倒影在水中的船上,多么美好啊!这两句是第一层的最后一句。这两句的意思是:何必一定要忘记回家呢?只要能够自得其乐就好了。傍晚的晚霞和新月映照在小溪上,倒影在水中的船上,多么美好啊!
这首诗写夏日山中之景以及作者的所见所思。全诗写得平实自然,毫无雕琢痕迹,读来清新脱俗,韵味悠长。特别是对景物的描写十分细腻逼真,如“风细石坛松落子”、“雨深沙窦竹垂鞭”、“晚霞新月载溪船”等诗句都是传神的写景佳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