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持绣斧事澄清,暂辍班行佐尹京。
总为希仁能镇物,况来唐介有先声。
万年宫阙瞻丰镐,六代江山入宰衡。
去去望之非久外,安排台鼎望功成。

【注释】

曾:曾经。唐御史应韶,唐介的字。唐介(?—1032年),字希仁,陕州华阴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历任端明殿学士、集贤殿大学士等职。为人刚直无私,敢犯颜直谏,为王安石所忌。熙宁二年(1069年)因反对变法被贬为端州知州。元丰元年(1078年),哲宗即位,召还,任翰林学士,次年拜相,后因与新党意见不合,出知陈州,再徙许州,终以病卒,谥文忠。

事澄清:指唐介曾持绣斧平定叛乱。班行:指唐介曾经担任过朝廷要职。佐尹京:辅佐京城长官。

希仁能镇物:希望唐介能像古代名臣魏征那样,有才能安定天下万物。镇:安定。

况来唐介有先声:希望唐介能像古代名臣诸葛亮那样,有远见卓识,先于他人有所作为。唐介(1035年—1086年),宋代政治家、词人和文学家,字希仁。陕西华阴人。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进士及第,累迁至端明殿学士兼侍读学士、龙图阁直学士。嘉祐四年(1059年),因直言进谏,得罪新党,出知端州,旋又复职,官至参知政事。元丰二年(1079年),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遭贬谪,死于贬地。其一生虽历仕四朝,但始终不附和权臣,故屡遭排斥,晚年抑郁而死。

丰镐:丰邑和镐邑,均指周文王时的西都镐京。

宰衡:宰相。

去去望之非久外:您将远离京城,在外任职不会太久。去去:离开;外:外地。

安排台鼎:指在朝廷中担任重要职务,如宰相一类的高位。台:指朝廷中的宰相;鼎:喻指三公九卿的高位。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唐介曾在宋朝做官,曾任端明殿学士和参知政事等职,是北宋有名的大臣。这首诗是送一位名叫应韶的朋友到应天府做丞官时写的。

首联“曾持绣斧事澄清,暂辍班行佐尹京。”诗人回忆自己曾拿着绣斧平定叛乱,暂时放下朝廷官员的身份辅佐京城长官。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过去经历的回忆,以及对自己当前处境的感慨。

颔联“总为希仁能镇物,况来唐介有先声。”诗人希望唐介能像古代名臣魏征那样,有才能安定天下万物,又希望唐介能像古代名臣诸葛亮那样,有远见卓识,先于他人有所作为。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祝愿和期望。

颈联“万年宫阙瞻丰镐,六代江山入宰衡。”诗人描绘了皇宫的景象和自己对历史的了解,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美好祝愿和期望。

尾联“去去望之非久外,安排台鼎望功成。”诗人表达了对朋友的祝福和期望,希望他能在朝廷中担任重要职务,取得成就。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祝福和期望。

这首诗通过送别友人,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过去经历的回忆和对朋友的期望和祝愿。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对历史的认识和对政治的见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