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林峦觉眼明,登高况是客中情。
山当木落先疑雨,院有僧期不愿晴。
欹枕静听钟鼓报,推窗遥指涧泉生。
可怜一夜清无寐,心在前峰梦未成。
诗句原文:
每到林峦觉眼明,登高况是客中情。
山当木落先疑雨,院有僧期不愿晴。
欹枕静听钟鼓报,推窗遥指涧泉生。
可怜一夜清无寐,心在前峰梦未成。
接下来将对这首诗进行详细赏析:
- 诗歌背景:
- 这首诗作于明朝,诗人黄淳耀在九日(即重阳节)登上虞山时遇到雨,并在兴福禅院过夜。诗中反映了诗人登高望远的情怀以及雨中的禅院生活。
- 诗意解析:
- 每到林峦觉眼明:每当他站在山峦之中,视野变得开阔,使他感到心情舒畅,精神振奋。
- 山当木落先疑雨:树木开始落叶,预示着秋天的到来,诗人却怀疑天空会下雨,这表达了一种期待和不确定的情绪。
- 院有僧期不愿晴:寺院里有僧人的计划,但诗人却因为天气原因不想看到晴朗的太阳。
- 欹枕静听钟鼓报:诗人倚靠在枕头上,静静地听着寺庙里的钟声和鼓声,这些声音让他感到宁静。
- 推窗遥指涧泉生:推开窗户,可以看到溪流的源头,泉水的声音让他感到生机勃勃。
- 可怜一夜清无寐:由于夜晚的雨水和清凉的环境,诗人一夜未能入睡,心中充满了对前峰的憧憬。
- 艺术特色:
- 寓情于景: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观来表达诗人的情感,如“每到林峦觉眼明”和“山当木落先疑雨”都展示了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 意象生动:诗中的意象如“雨”、“木落”、“钟鼓报”等都极具画面感,使得整首诗更加生动有趣。
- 语言简洁:尽管诗歌内容充满情感,但诗人用词简洁明了,没有多余的修饰,使读者能够直接感受到诗的情感。
这首诗不仅描绘了黄淳耀登高望远时的所见所感,也体现了他在禅院中的心境变化。通过对自然景物的观察和内心情感的抒发,这首诗展示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和对未来的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