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山逢九日,尚忆客扁舟。
况复多风雨,那能遣病愁。
雁来知几日,帽落巳千秋。
妒杀东篱老,黄花笑插头。

九日

空山逢九日,尚忆客扁舟。

况复多风雨,那能遣病愁。

雁来知几日,帽落巳千秋。

妒杀东篱老,黄花笑插头。

译文:
在空寂的山林中偶遇重阳节,还怀念着远行的船。
更何况这多风雨的日子,怎能驱散我的病痛与忧愁?
飞雁传来的消息,不知几时到来,我帽子脱落已有多年。
嫉妒东篱下的老农,菊花开得正艳,仿佛在嘲笑那些无才之人。

赏析:
这首诗是李白在公元756年(唐肃宗至德元年)九月九日在庐山登高饮酒时所作。当时正值重阳佳节,秋高气爽,是诗人独自自娱自乐的好时光。然而,诗人却因政治失意而倍感孤独和凄凉。诗中,他通过写自己的感受与思考,表达了对人生、政治以及自然的深刻感悟。

首句“九日重阳节”点明了诗的主题和背景,紧接着的“开门有菊花”则通过具体的形象表达了重阳节的独特氛围。 而第三、四句“不知来送酒,若个是陶家”则以反诘的形式提出了一个问题:不知谁会是那位前来送酒的陶渊明呢? 这句既表达了对陶渊明的敬仰之情,又暗示了诗人渴望与志同道合之人共饮的心情。整体来看,这首诗语言质朴,意境悠远,展现了王勃独特的人文情怀。

《九日》也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唐玄宗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重阳节期间。在这一年,安史之乱爆发,唐朝的繁荣盛世骤然转变为国家危亡的时刻,这无疑给诗人带来了深深的触动。而范仲淹的《九日》则是他在公元989年创作的,当时正值五代十国至宋初时期,社会矛盾尖锐,民族危机严重。这些作品都展示了诗人在不同历史背景下对重阳节的独特感受和深刻理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