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林残日映崔嵬,上有孙公旧讲台。
竹帛销沉书院废,鼓钟镗鎝梵宫开。
酒倾秋露浮杯满,曲送春声入座来。
清景留人归路晚,碧云红叶拥山隈。

【注释】

九日:指九月九日重阳节。泰山:在今山东泰安市。

过普照寺:经过普照寺。

半林残日映崔嵬:一半的树林里落日的余晖映照着高峻的山峰。残日,即落日。崔嵬,高耸的样子。

上有孙公旧讲台:山上有孙思邈讲学的遗址。孙思邈(581—682),唐代名医,曾任太医令,世称“药王”。

竹帛:古时书写用的竹简和绢帛。销沉:消沉。书院:古代的学校,又称“书堂”,“学宫”。废:废弃。

鼓钟镗鎝:大鼓、钟声。梵宫:指佛宫,即寺庙。开:开启,开放。

清景留人归路晚:美丽的景色使人留连不去。

碧云红叶拥山隈:青山被白云、红叶环绕,显得更加美丽。拥,环绕。

【赏析】

《九日登泰山过普照寺有怀》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此诗前四句写登临所见之景,后四句抒怀寄情。全诗语言明快流畅,音调铿锵悦耳,形象生动优美。

首联写登山所见,起笔就写登临所见之景。“半林”二字,写出了日色西斜时分,阳光斜射在层林之上的情景。而“映崔嵬”三字则将这一景象具体化,使读者如身临其境,感受到了那夕阳余晖映照着高耸入云的群山,给人以强烈的空间感。这“半林残日映崔嵬”一句,不仅为下文铺垫出了一种苍茫、雄浑的背景氛围,也奠定了整首诗歌所要营造的那种壮阔、雄浑的艺术风格。

颔联写登上山顶,来到孙思邈讲学的遗址。“书院废”,说明这里曾经是读书讲学之地,然而如今却荒废了。这里的“废”与上文的“残日”相呼应,进一步烘托出了登临时的苍茫、寂寥之感。“鼓钟镗鎝梵宫开”,则是写山下的寺庙已经重新开放,僧人正在击鼓敲钟。这一画面与上文中的“残日”相映衬,形成了一幅动静结合的画面,使得整个诗歌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颈联写山中美景令人陶醉。“酒倾秋露浮杯满”,诗人举杯邀月,酒已斟满,而杯中的酒还似未干。这既是形容酒量之大,也是为了突出饮酒的乐趣。“曲送春声入座来”,则进一步描绘了音乐之美。春天的乐曲似乎随着春风飘荡而来,让人陶醉在这美妙的音乐之中。

尾联写诗人对归途的喜爱之情。“清景留人归路晚”一句,既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景色的留恋之情,也暗示了诗人想要在此久留的愿望。而“碧云红叶拥山隈”,则是对山间美景的描绘。这里的“碧云”与“红叶”相互映衬,使得整个山景更加绚丽多彩;而“拥”字的使用,则赋予了这些元素以动态的美,使得整个山景仿佛在向诗人展示着无尽的魅力。

此诗语言明快流畅,音调铿锵悦耳,形象生动优美。诗人以独特的视角和手法展现了登泰山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让人仿佛置身于其中,感受到了那壮丽的自然风光以及诗人内心的豪放与洒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