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照城东,风急处、暮笳声咽。正卸毂、平原祠外,前行瞻谒。作郡回思天宝日,九重乐极金瓯缺。蓦然闻鼙鼓,起渔阳,霓裳歇。
卫弹邑,千秋节。争坐位,千金贴。只拒降斩使,是何忠烈。犹有祠堂传俎豆,更存心迹书碑碣。羡双双姓字,弟兄香,常山舌。

【注释】

残:残缺。颜鲁公祠:唐代宰相颜真卿的庙。颜真卿(709-785),字清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开元年间进士。曾任监察御史。后因反对安史之乱而遭陷害,被贬为永州司马。天宝十四年(755)任湖州刺史,在湖州筑城防秋,以抵御吐蕃。后迁东阳太守,有《颜勤礼碑》。公元763年,安史之乱爆发,他起兵勤王,任河中尹、河阳节度使等职。公元768年,回朝任吏部侍郎。次年,拜太子太保,封鲁郡侯,世称“颜鲁公”。

谒:参拜。平原县东门:位于河北平原县城东门外,为颜真卿旧居之地。颜真卿于天宝十四载至十五载(755—756)任平原郡太守时筑城防秋,故称其旧居为“平原”。

作郡:指任平原太守。回思:回想。天宝日:天宝年间,唐玄宗晚年荒淫享乐,宠信杨贵妃,导致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终于酿成了安史之乱。

九重:天子所居宫殿,此处代指皇帝。金瓯缺:比喻国家的政权已岌岌可危,像破损的铜器一样。

蓦然:突然。渔阳:郡名,治所在蓟县(今北京市西南),是当时北方的军事要地。霓裳歇:指《霓裳羽衣曲》,相传为唐玄宗时西凉府节度使杨敬述所奏乐府。此词为写景之作。作者以“渔阳”起笔,意在抒发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和担忧之情。

卫弹邑:卫国、弹压、安抚之意。千秋节:指古代帝王或诸侯即位后的第一次祭祀天地的盛大节日。这里指颜真卿任平原郡太守时的第一次祭祀天地的仪式。争坐位:争夺座次,争先恐后的意思。千金贴:比喻地位显赫,身价极高。拒降斩使:指坚决抵抗敌人的投降使者,杀敌报国之意。

祠堂:指颜真卿的墓地。俎豆:指祭祀用的礼器,泛指祭品。这里指的是祭祀活动。书碑碣:在石碑上刻写文字,表示纪念。

羡双双姓字:羡慕颜真卿两兄弟的名字。常山舌:传说晋朝时期,常山(今河北正定)有个叫李德裕的人,曾向太尉桓玄献计灭吴有功。后来,人们把常山称为“常山舌”,用来形容忠贞不渝的志气。

【译文】

夕阳映照城东,风急处,暮笳声咽。刚刚卸去车辕,平原县外,前行参拜颜真卿祠堂。做官归来,想起当年天宝年间,皇上极尽享乐,国家却已经危机四伏。猛然间听说战鼓阵阵,原来是渔阳叛乱,霓裳羽衣曲停止了演奏。

守卫城池,安抚百姓,千秋节那天,争抢座位,竞相祭奠。只因为拒绝投降,斩杀敌人,才显得如此忠烈。还有祠堂传诵着俎豆的礼仪,还在存心迹于石碑上。羡慕那双双兄弟的名字,他们是常山舌啊。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对颜真卿这位忠诚爱国的历史人物的崇敬之情,也表现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忧虑。

诗的开头两句“残照城东,风急处、暮笳声咽。”描绘出一幅凄凉而又壮美的图画。残照、风急、暮笳声咽,构成了一种沉郁的气氛。诗人在这里似乎在暗示着国家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接下来,“正卸毂、平原祠外,前行瞻谒。”这一句则表明了诗人正在前往颜真卿的祠堂参拜。这一举动,不仅表现了他对历史人物的崇敬之情,更体现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忧虑。

诗的中间两句“作郡回思天宝日,九重乐极金瓯缺。”则是诗人对于历史的回顾与思考。他回顾了天宝年间的历史,那时皇帝极尽享乐,国家却已经危机四伏。而此时,他却听到战鼓隆隆,原来是渔阳叛乱,霓裳羽衣曲停止了演奏。这些历史的回忆和现实的对比,使得诗人深感忧虑和不安。

诗的最后一句“卫弹邑,千秋节;争坐位,千金贴。”则是对颜真卿的赞美和怀念。他在平原县外修筑城池,保卫百姓,坚守阵地,直到最后一刻也没有放弃。他拒绝投降敌人,斩杀敌人,表现出了无比的忠诚和勇敢。这种精神,使得他的祠堂永远流传下来。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对历史的回顾与思考,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忧虑,以及对历史英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