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帆絓处芦花白。痛年少、经兵革。庾信江陵归未得。教兵城下,高迁屯畔,一夜寒涛坼。
东来西往看如织。问谁是、当时客。睹此芒芒百思集。素车何在,乌鸢散尽,犹有人沾臆。
【解析】
这是一首咏史抒怀词,上片写渡江时的所见。下片写渡江后的所思。全词以“痛年少”起兴,由眼前之景而联想到往事,表达了自己对历史的感慨,也暗含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答案】
译文:
一片白帆系在芦花深处。痛心于少年时兵荒马乱,庾信未能归国。教场旁高迁屯驻扎着军队,一夜之间寒气裂开冰面。东来西往如织般繁忙,问谁是那曾经的游子。看到这茫茫人海百感交集。素车已不知去向,乌鸢散尽,犹有人沾衣。
赏析:
此词借登临古战场,吊今伤昔,抒发了作者对历史沧桑的感怀。
首句“片帆絓处芦花白”,是写眼前景。“片帆”即孤帆,“絓”字写出了它随风飘荡的姿态;“絓”字也写出了它在风中摇曳的情态;“芦花白”则点明时间、地点和季节。“白”字用得极好,它既写出了芦花的颜色,又写出了天气的阴沉,烘托出一种萧杀的气氛。一个“白”字,把整个画面定格了,使读者能清晰地看到一幅江边晚秋图。
“痛年少、经兵革”二句承上启下,写眼前的实景。“痛年少”,既是实写,又是虚写。实写是指少年时代曾经历过战乱。虚写是指少年时代曾有过雄心壮志,想建功立业。“经兵革”,指经历了战争。两句一前一后,从空间和时间上互为照应。“痛年少”三字,总揽全篇,统领下文。
以下四句写眼前之景。“庾信江陵归未得”,庾信曾作《哀江南赋》来表达他归国不得的悲慨。这里借用这个典故来表达自己不能实现报效国家的心愿。“教兵城下,高迁屯畔,一夜寒涛坼”,这三句描写了当时的情景。“教兵城下”,指驻兵城下;“高迁屯畔”,“高迁”,地名;“畔”,边,指江岸,“一夜寒涛坼”则形容寒潮的猛烈。
“东来西往看如织”五句,由眼前之景联想到往事。“东来西往”即来往奔波。“看如织”是说像织布一样忙碌。“问谁是、当时客”是说自己像过去的庾信那样有抱负的人到哪里去了呢?“睹此芒芒百思集”是说自己看到这一切百感交集。“芒芒”指茫然无绪的样子;“思集”指思绪集中。
结尾两句是作者感情的升华。“素车何在”,“素车”,白色车子;“乌鸢散尽”,鸟鸢,喻指飞鸟;“犹有人沾臆”,指还有人被这种氛围感染。“沾臆”,沾衣,意谓衣袖都沾湿了。“素车”三句写眼前景象,“犹有人沾臆”写作者的感受。这两句与上文相呼应,进一步表现了作者内心的感慨和不平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