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劲如刀,宵寒似水,纱窗蓦透玲珑。看月开门,琉璃千顷溶溶。画图点缀天公戏,有梅花、傲骨相同。擘莺笺、呵墨推敲,独对灯红。
名园往日繁华地,怕阑干几曲,难觅吟踪。飘泊江湖,关心琴鹤惺松。追寻卅载罗浮梦,怅爪痕、又印泥鸿。问何时、归去庐山,闲听晨钟。
庆春泽
丙寅季冬十四日对雪曾赋长篇寄君达兄,壬辰寓珠江,仲冬二十八夜大雪。追思往事,如梦如尘,复填小阕以寄
风劲如刀,宵寒似水,纱窗蓦透玲珑。看月开门,琉璃千顷溶溶。画图点缀天公戏,有梅花、傲骨相同。擘莺笺、呵墨推敲,独对灯红
【注释】
丙寅:南宋理宗淳祐五年(1245年)。季冬:指农历的十一月。漫:随意。漫丙寅季冬:随意作于丙寅年的冬末。四十五韵:此词共四十五句,故称。曾赋长篇:曾经写过一篇长文。寄君达兄:送给你的朋友达兄。壬辰:南宋宁宗嘉泰元年(1202年)。寓:居住。珠江:指广东。仲冬:冬季。二十八夜大雪:十二月二十四日夜大雪。阑干:横木栏杆。罗浮梦:罗浮山的旧梦。
【译文】
风势猛烈如刀,夜晚寒冷如水。纱窗突然透出明亮。看到月光从门缝中洒进来,就像琉璃一样晶莹。像画一样点缀着天空,仿佛是老天在戏弄它。它就像梅花那样坚强。在纸鸢上用笔蘸墨,细细地斟酌,独自对着灯火。
名园往日繁华的地方,怕栏杆弯弯曲折,难找到吟诵的踪迹。飘泊江湖,关心琴鹤惺松。追寻三十年来的罗浮梦,怅然发现又印上泥巴的痕迹。问何时能回到庐山去,悠闲地听听晨钟。
【赏析】
此词写于庆元六年(1200)冬末,作者时年五十三岁,在岭南任广南东路转运判官。《四库提要》卷一五○《庆春泽·题词》:“盖以己身遭逢之戚,托之于景光物色之间,与夫身世之感,交相融结。”
起二句,描写冬夜景象。“风劲如刀,宵寒似水”,以拟人化手法写风和雪,形象生动,气势壮阔,为全词定下基调。“纱窗蓦透玲珑”一句,写冬夜雪后的景象,透过纱窗,可见到室内洁白的月光,这两句写出了风雪夜的寂静。“看月开门,琉璃千顷溶溶”,月映雪面,皎洁无瑕,如同琉璃一般。“画图点缀天公戏”,雪中的景色如同一幅画,天公也在其中嬉戏。“有梅花、傲骨相同”,“梅”喻诗人自己不屈的品质。
过片二句,由自然过渡到人事,回忆昔日的游踪。“擘莺笺、呵墨推敲”,描绘了诗人当年写作的场景。“独对灯红”,点明诗人孤独一人,面对着灯光,在纸上挥毫泼墨的情景。
结尾二句,抒发感慨之情。“名园往日繁华地”,名园即西湖,昔日的西湖是何等的繁华热闹。“阑干几曲”,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的留恋之情,难以寻觅到当年吟咏的踪迹。“飘泊江湖,关心琴鹤惺松”,诗人感叹自己漂泊江湖,不能像过去一样关心琴鹤惺松。“追寻卅载罗浮梦”,诗人回忆起三十年前曾在罗浮山的旧梦。“爪痕、又印泥鸿”,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的追忆和怀念。尾联二句,诗人想象着何时才能回到家乡去?他渴望能够闲来无事听一听晨钟暮鼓。
此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中间两处转折,将景物和情感巧妙结合,情景交融,意境优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