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架蔷薇月。忆当时、团圆双影,那禁惜别。十二栏杆人静悄,相对梅花瘦骨。丁香绾、芙蓉绣结。一任瑶台莺燕语,卷芳心、不共春争发。梦魂袅,江天阔。
幽怀万种凭谁说。浑不辨、吴头楚尾,关山难越。怅前宵、来风雨疾,檐铁声声凄绝。更莫问、萍踪鸿雪。我亦飘零红粉泪,和啼鹃、千点应成血。银缸冷,肝肠裂。
这首诗的作者是李煜,他是一位亡国之君。他在《金缕曲》中写道:“一架蔷薇月。忆当时、团圆双影,那禁惜别。十二栏杆人静悄,相对梅花瘦骨。丁香绾、芙蓉绣结。一任瑶台莺燕语,卷芳心、不共春争发。梦魂袅,江天阔。”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 第一句:“一架蔷薇月。”
- “蔷薇”:一种花,通常指红色的。这里可能是指月亮,因为蔷薇在诗歌中常常象征美丽或者浪漫的东西。
- “月”:夜晚的天空中的明亮物体,常用来象征美丽和宁静。
- 第二句:“忆当时、团圆双影,那禁惜别。”
- “团圆”:字面意思是完整无缺,比喻夫妻或亲人在一起。
- “双影”:两个人的影子,暗示两人在一起的状态。
- “惜别”:舍不得分开,通常用于描述离别时的情感。
- 第三句:“十二栏杆人静悄,相对梅花瘦骨。”
- “十二栏杆”:可能是用来形容栏杆的数目多,也可能是形容栏杆的结构复杂。
- “人静悄”:形容周围非常安静,没有人说话或走动。
- “梅花”:一种植物,通常在寒冷的冬天开花,象征着坚强和纯洁。
- “瘦骨”:形容人的骨头细长,可能是因为长时间站立或劳累导致的。
- 第四句:“丁香绾、芙蓉绣结。”
- “丁香”:一种植物,花朵小而香,常被用来比喻爱情。
- “芙蓉”:一种植物,花朵大而美丽,通常被用来比喻女性的美丽。
- “绾”:把某物绑起来的动作。
- “绣结”:用刺绣的方式固定或装饰某物。
- 第五句:“一任瑶台莺燕语,卷芳心、不共春争发。”
- “瑶台”:古代神话中的一种山,常用来形容仙境或者高贵的地方。
- “莺燕”:两种常见的鸟,莺是黄色的,燕子是黑色的。
- “卷芳心”:形容内心充满了某种情感或欲望。
- “春争发”:春天里万物复苏,生长旺盛的景象。
- 第六句:“梦魂袅,江天阔。”
- “梦魂袅”:形容梦境中的形象轻盈飘渺,仿佛在风中摇曳。
- “江天阔”:形容景色广阔,无边无际的江面和天空。
- 第七句:“幽怀万种凭谁说。”
- “幽怀万种”:形容内心的感受和想法非常丰富和复杂。
- “凭谁”:问谁能理解自己的意思或感受。
- 第八句:“浑不辨、吴头楚尾,关山难越。”
- “吴头楚尾”:形容地理位置偏僻,与中原相隔遥远。
- “关山难越”:形容山川险峻,难以通过。
- 第九句:“怅前宵、来风雨疾,檐铁声声凄绝。”
- “怅前宵”:形容因为某些事情而感到悲伤或失落。
- “风雨疾”:形容雨下得很大,迅速。
- “檐铁”:挂在屋檐上用作装饰的铁制物品。
- “声声凄绝”:形容声音很悲伤,让人感受到深深的哀愁。
- 第十句:“更莫问、萍踪鸿雪。”
- “萍踪”:像浮萍一样的踪迹,没有目的地漂泊。
- “鸿雪”:大雁的南飞和雪花的飘落。
- 这里可能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无常和命运多变的感慨。
- 第十一句:“我亦飘零红粉泪,和啼鹃、千点应成血。”
- “飘零”:形容生活不稳定,四处漂泊。
- “红粉泪”:红色化妆品的眼泪,通常用来形容悲伤或哭泣。
- “啼鹃”:即杜鹃,一种鸟类,其叫声常常被用来比喻哀伤或孤独。
- “千点应成血”:形容泪水非常多,好像已经变成了血一样。
- 第十二句:“银缸冷,肝肠裂。”
- “银缸”:银色的灯罩,形容灯光昏暗。
- “肝肠裂”:形容内心的痛苦和挣扎,好像要裂开一样。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回忆以及对失去爱人的深深思念。诗中的“蔷薇月”、“梦魂袅”、“银缸冷”等词句,都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表达了诗人对逝去爱情的不舍和对生命无常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