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松翠竹原无相。溪声山色光明藏。似有六朝僧。山中唤不应。
一花留半偈。纸上何言说。待得石能言。三生舌好扪。
青松翠竹原无相。溪声山色光明藏。似有六朝僧。山中唤不应。
注释:青翠的松柏和修长的竹子原本是没有分别的。溪水的声音和山上的景致如同隐藏在光明之中。仿佛是六朝时期的僧人,他们在山中呼唤,但没有人回应。
一花留半偈。纸上何言说。待得石能言。三生舌好扪。
注释:我留下了一朵花,就像是一首半偈语。纸上的话语又怎能表达清楚呢?直到有一天,石头能够说话,那时我们就能真正理解它的意思了。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寺庙中创作的。诗中描绘了一个宁静而幽深的自然环境,通过对比手法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之情。同时,诗人也在作品中表达了自己的内心感受和思考。
第一句“青松翠竹原无相”,诗人用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幅青翠的松柏和修长的竹子的画面,没有多余的修饰,也没有过多的情感投入。这种简约的风格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第二句“溪声山色光明藏”,诗人进一步描绘了自然景色的美丽和神秘。溪水潺潺,山色斑斓,仿佛隐藏着无尽的宝藏。这里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赞美和敬畏,以及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和探索。
第三句“似有六朝僧。山中唤不应”则是一种设问式的描写,诗人想象着六朝时期的僧人在山中呼唤,但没有人回应的情景。这种设问式的描写既增加了诗句的趣味性,又深化了诗歌的主题内涵,使读者更加深入地思考自然与人的关系。
第四句“一花留半偈”。诗人将花朵比作半偈语,表达了一种哲理性的思考。花朵虽然美丽,但它的生命是有限的,如同半偈语一样难以长久保持。这也是一种对生命和时间的思考,提醒人们珍惜当下,活在当下。
第五句“纸上何言说”,诗人以反问的方式表达了对文字表达的质疑。在他看来,文字虽然能记录下人的感受和经历,但却无法完全表达出人的真实情感。这也是一种对人性和情感的思考,提示人们在表达自己的时候要真诚和自然。
最后一联“待得石能言。三生舌好扪”,则是诗人对未来的一种期待和憧憬。他认为只有等到石头能够说话,人们才能真正理解它的意思。这里的“三生”指的是前世、今生和来世,诗人通过这个词汇表达了对时间的敬畏和对生命的尊重。
整首诗通过对比手法、象征手法和设问式描写等多种艺术手法,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理解和感悟。同时,这首诗也传达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追求,鼓励人们珍惜生命,积极面对生活的挑战和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