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骨苦骄阳。居起怎寻避暑方。毕竟南窗宜小坐,移床。恰有天风送细凉。
约客共杯觞。无月围灯意自长。坐过二更归未晚,思量。别后秋深更断肠。
南乡子·七月廿三夜小集病骨苦骄阳,居起怎寻避暑方。毕竟南窗宜小坐,移床。恰有天风送细凉。
约客共杯觞,无月围灯意自长。坐过二更归未晚,思量。别后秋深更断肠。
注释:
南乡子:词牌名,又名“上西楼”。
七月:指农历的七月,即夏天。
廿三夜:农历每月二十三日为一个月中的第三天晚上。
小集:小规模的集会或聚会。
病骨苦骄阳:身体虚弱的人在烈日下煎熬着。
居起:起床。
毕竟:终究、到底。
南窗:南方的窗户。
小坐:小憩,休息。
天风:自然风,通常是指凉爽的空气。
杯觞:酒杯和酒碗,泛指饮酒用具。
无月:没有月亮的意思。
围灯:围着灯光。
长:持续。
二更:深夜十二点。
思量:思考。
别:离别。
赏析:
《南乡子》是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调,本首词为作者在夏夜与友人相约小聚时的即兴之作。
全词以抒情为主,写词人因病体不适,难以忍受夏日酷暑,而与朋友相聚于南窗之下小憩的情景,表达了词人因离别而倍感孤独凄凉之情。
“病骨苦骄阳”开篇即直陈自己因疾病而身体虚弱,难以承受夏日的酷热。这句词既揭示了词人生病的原因,也为下文与朋友相聚提供了背景。
“居起怎寻避暑方”则表达了词人在夏日里寻找避暑之地的无奈与困惑。这里,“居起”指的是起床,“怎寻”则是在询问如何去寻找避暑之地,“避暑方”则是指适合避暑的地方。这一句通过简洁的语言,展现了词人在夏日中的困境与无奈。
“毕竟南窗宜小坐”则进一步展开对“避暑方”的描绘。词人最终找到了一个适合避暑的地方——南窗之下。这里,“宜小坐”指的是适合小憩的地方,暗示了词人与朋友相聚的目的。
“移床”二字则描绘了词人为了找到这个避暑之地所付出的努力。从“居起”到找到“宜小坐”的南窗,词人经历了一系列的过程,这其中既有身体的劳累,也有心理的压力。
“恰有天风送细凉”则是对“避暑方”的具体描绘。词人在这里巧妙地运用了“天风”这一自然现象来形容夏日的炎热逐渐消退,带来了一丝清凉。同时,“细凉”一词也暗示了夏日虽然已经过去,但天气仍然有些炎热。
“约客共杯觞”几句则是对词人与朋友相聚场景的具体描写。他们围坐在灯影下,一起喝酒聊天,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夜晚。这里的“共杯觞”不仅指饮酒,还可能包含了其他娱乐活动,如唱歌、聊天等。
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当夜色渐深时,词人开始思考离别后的种种。“无月围灯意自长”一句中,“无月”暗示了夜已深沉,而“围灯”则意味着他们还在继续享受这个温馨的夜晚。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的欢声笑语也逐渐被夜色所吞噬,只剩下深深的思念在心头萦绕。
“坐过二更归未晚,思量”两句则是词人对离别后的思念之情的直接抒发。他虽然知道已经过了深夜时分,但是心中却依然牵挂着即将离去的朋友。这种思念之情让他感到无比痛苦,仿佛要将他的心都要撕裂一般。
最后一句“别后秋深更断肠”,更是将词人的思念之情推向了高潮。秋天的来临预示着离别的季节即将到来,这让他对即将离开的朋友更加怀念不已。而“断肠”一词则直接表达了他内心的情感波动,让人感受到他的悲伤与无奈。
整首词通过抒情的方式,描绘了词人因生病而无法忍受夏日炎热的场景,以及与朋友相聚后因离别而产生的深深思念之情。这种情感表达既真挚又深沉,让人感受到了词人的真挚情感和对友情的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