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径重开,陶门乍启,依然一拂清风。喜康成公子,手掌能同。邀宾不惜倾家酿,高吟处、鹦鹉偏工。那堪更是,月当杨柳,秋在芙蓉。
一饮吸尽千钟。记檐前蟾魄,三见如弓。况樽携蛮榼,烛艳纱笼。挥毫忽发狂奴兴,问人中、何处情浓。夜阑还倚,踏残桐影,梦卧花丛。

金菊对芙蓉庚申秋日,再集休园,即席分得茵字

蒋径重开,陶门乍启,依然一拂清风。喜康成公子,手掌能同。邀宾不惜倾家酿,高吟处、鹦鹉偏工。那堪更是,月当杨柳,秋在芙蓉。

【注释】:

金菊:菊花的一种,色金黄。对芙蓉:以芙蓉比喻菊花。庚申:指农历年份,这里代指庚申年的秋天。

茵字:是诗题,作者用“茵”字为诗题,是因为“茵”字有草垫子之意,而“茵字”则暗示此诗是写在草垫子上的作品。

【赏析】:

这首诗作于诗人与友人聚会休园时,当时正值庚申年(公元1070年)的秋季。全诗通过描写宴会中的美好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赞美和对友情的珍视。

“金菊对芙蓉庚申秋日,再集休园,即席分得茵字。”首句点出了时间、地点和事件。金菊象征着秋天的丰收与美好,芙蓉则代表着春天的生机与希望。在这里,诗人将两种不同的季节美景相提并论,既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象,又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待。

“蒋径重开,陶门乍启,依然一拂清风。喜康成公子,手掌能同。”第二句描绘了宴会开始的情景。蒋径重新开放,陶门也重新开启了,一切都如同春风拂过一样清新宜人。诗人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他特别提到了康成公子,这位才华横溢的公子让他感到无比自豪和荣幸。

“邀宾不惜倾家酿,高吟处、鹦鹉偏工。”第三句表达了宴会的气氛和氛围。诗人不惜花费所有的家产来邀请宾客,在高吟之处,鹦鹉的声音尤为动听。这既是对宴饮场面的描述,也是对主人豪爽性格的赞美。

“那堪更是,月当杨柳,秋在芙蓉。”第四句进一步描绘了宴会中的美景。那令人难以忍受的是,月亮倒映在杨柳之间,秋天的气息弥漫在芙蓉之中。这里的“那堪”一词既表现出诗人对美景的喜爱,也透露出他对时光流逝的无奈。

“一饮吸尽千钟。记檐前蟾魄,三见如弓。”第五句继续描绘了宴会中的盛况。诗人一口气喝完了千杯酒,仿佛能够吸尽所有的美酒。他还记得那挂在屋檐上的月亮,已经连续三次像弓一样弯曲了。这两句既展现了宴会的热闹程度,也体现了诗人饮酒时的豪气和畅快。

“况樽携蛮榼,烛艳纱笼。”第六句转向宴会中的美食。诗人不仅携带着各种美酒,还准备了异国风情的美食。这些美食在烛光下显得格外诱人,让人陶醉其中。这两句既展现了宴会的丰盛,也反映了诗人对美食的热爱和享受。

“挥毫忽发狂奴兴,问人中、何处情浓。”第七句表达了诗人的创作灵感。在宴会上,他突然有了创作的冲动,挥笔写下了许多诗句。他询问人们心中的爱意有多浓烈,但似乎无法完全表达清楚。这两句既展示了诗人创作时的激情和才华,也反映了他对爱情的渴望和追求。

“夜阑还倚,踏残桐影,梦卧花丛。”最后一句则是对整个夜晚的回忆。夜深人静的时候,诗人依旧依偎着栏杆,踏着残败的桐影,沉浸在花丛中的梦想中。这两句既表达了诗人对夜晚的留恋,也展现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秋天夜晚的聚会场景,展现了诗人对友谊、美食和美好生活的热爱和追求。同时也表达了一种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期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