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三闲屋临湖岸,青山对人如笑。十里莺花,半床书画,仙吏合居蓬岛。幽栖最好。好问讯林逋,结邻苏小。面面轩窗,水风开掩客寻到。
波光一碧万顷,看屏前镜里,时度云鸟。红压阑干,绿侵帘幌,地近马塍春早。闲吟未了。听兰桨歌来,玉骢嘶杳。陶洗诗襟,乱丝丛笛闹。

【解析】

“台城路”即题目所指。

“两三闲屋临湖岸,青山对人如笑”两句,点明题意。这两句诗写景抒情,以景衬情。作者先描写自己居处环境,再写与友人的交往。诗人在湖岸边建有三四间房屋,青山环抱,风景宜人,十分幽静;而诗人又常与朋友往来,谈诗论文,十分欢洽,仿佛青山也对他们笑眯眯地点头致意。

“十里莺花,半床书画,仙吏合居蓬岛”三句,写自己与友人的交往。诗人说,他们常在一起品茶论诗,吟诗赋词,或一起游览山水名胜,赏心悦目。这些朋友都是些风流才子。

“幽栖最好。好问讯林逋,结邻苏小”二句,写自己的隐居生活。诗人说自己喜欢隐居,他常去拜访林和靖,结交苏小卿,他们都是隐士高人,很懂得享受隐居的乐趣。

“面面轩窗,水风开掩客寻到”,写自己的居处特点。轩窗敞开,水风送来阵阵花香,诗人在轩窗下悠然自得地吟诗作画。

“波光一碧万顷,看屏前镜里,时度云鸟”几句,写自己的游湖观景。这里写的是一个美丽的春日清晨。作者站在船上,远眺湖面,只见波光映着蓝天白云,一片碧绿,令人心旷神怡。这时,他看到湖上船帆点点,远处有一只小船正驶向湖中心。他抬头望去,见湖中有只小船,上面有一个人影,那一定是他的好友王元之了。

“红压阑干,绿侵帘幌”两句,是写诗人自己游湖时的所见所感。当诗人登上湖边的楼阁,眺望湖上的美景时,他看见湖水中红花绿叶交相辉映,美不胜收。

“地近马塍春早”两句,写诗人自己游湖时的所见所闻。春天的天气总是让人感到格外的温暖,此时,马塍一带正是春意盎然。

“闲吟未了。听兰桨歌来,玉骢嘶杳。陶洗诗襟,乱丝丛笛闹”五句,是写自己的游湖感受。诗人在游湖时,常常听到优美的歌声。这时,一阵清脆悠扬的歌声传入诗人耳中,原来是有人正在唱歌。诗人想走过去看一看。可是,他却听到了远处传来的马鞭声,原来是有人骑着骏马回来了。这时,一阵杂乱的笛声传来。原来有人在吹奏着一支曲子。

【赏析】

《台城路》为词人任太学正兼国史院学士时的作品。此首写于淳熙十四年(1187年)春,当时词人已离蜀赴京,途经金陵。

上片起首三句写自己居处环境及与友人的交往。“两三闲屋临湖岸”句点明题意。这三句写景抒情,以景衬情。词人的住地,在湖岸边有三四间小屋,周围青山环抱,风景优美。而词人则常与朋友来往,谈诗论文,十分欢洽,仿佛青翠的山峦也在对他们微笑。“青山对人如笑”一句,既写眼前之景,更写心中之情,表现词人对这种生活的喜爱与向往。“十里莺花”两句写自己与友人的交往。词人认为:他们常在一起品茶论诗,吟诗赋词,或一起游览山水名胜,赏心悦目。这些朋友都是些风流才子。

下片主要写自己居住环境的幽雅。“幽栖最好”一句总摄全篇,表明词人喜欢隐居的生活。他常去拜访林和靖、苏小卿这样的隐士高人,他们都是懂得享受隐居的人。“面面轩窗”两句写自己居室的特点。轩窗敞开,水风送来阵阵花香。词人悠然自得地在轩窗下吟诗作画。“波光”两句写自己游湖观景的感受。词人站在船上远望湖面,只见波光映着蓝天白云,一片碧绿,令他心旷神怡。这时,词人看到湖上船帆点点,远处有一只小船正驶向湖中央。他抬头望去,见湖中有一只小船,上面有一个人影,那一定是他的好友王元之了。“红压”两句写词人自己游湖时的所见所感。当词人登上湖边的楼阁,眺望湖上的美景时,他看见湖水中红花绿叶交相辉映,美不胜收。“地近马塍春早”两句写词人自己游湖时的所见所闻。春天的天气总是让人感到格外的温暖,此时,马塍一带正是春意盎然。“闲吟”二句写词人在游湖时的感受。他在游湖时常常听到优美的歌声,这时,一阵清脆悠扬的歌声传入他的耳中,原来是有人正在唱歌。他想去看一看,可是,他又听到了远处传来的马鞭声,原来是有人骑马回来了。这时,一阵杂乱的笛声传来。原来有人在吹奏着一支曲子。

这首词上片写词人隐居生活的情趣和居处环境的幽雅;下片写游湖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全词语言清丽自然,情感真挚感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