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罂小小,看非瓷非玉。似饱花神万钟粟。有饭钞、云子囊锁云罗,春尽也、蝶税蜂粮自足。
问谁明月下,斸罢金锄,鸾帚轻匀画阑曲。艳绝女儿妆,粉白香红,又衣袖、回黄转绿。配崖蜜、煎来十分甜,笑一盏新尝,味逾饧粥。
【注释】
吴罂:小酒杯。
万钟粟:形容酒香醇厚,像稻谷的香气。
饭钞:古代的一种货币名。
云子:即云母,一种矿物质,用来制作粉条、粉饼等。
云罗:用云母做成的丝织品。这里代指酒席的布席。
斸:除草。
鸾帚:比喻女子的手。
艳绝女儿妆:形容女子妆容艳丽。
回黄转绿:形容衣袖的颜色变化多端。
配崖蜜:即配酿的蜜糖。
饧(xíng)粥:即冰糖稀饭。
【赏析】
这首词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作品,写于宋神宗元豐五年(西元一〇八二年)。词中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宴会图,通过对宴饮环境的描写,反映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
上阕主要通过描绘酒席的环境来展现宴饮的气氛。“洞仙歌”,调名,唐教坊曲之一,后用作词牌。此为慢曲长调,以七言八句四仄韵组成。
起二句说,这小酒杯虽然不像瓷杯和漆器般精致华美,但喝起来却有一股浓郁的香味,就像那满斟的酒一样醇厚。接着,作者又进一步描述了这酒的特点:它里面装着云母做成的粉条、粉饼,还有着像金锄头一样的铲子,将云母铲成粉末状,再装入竹筒里,然后密封保存,直到春天来临时,才能开瓶享用。这里的“云母”一词,不仅形象地描绘出了酒的香气,而且也暗示了饮酒者的心情愉悦。
下阕则转向了对宴会本身的感受。词人先问是谁在明月之下,用铲子铲出金锄头般的铲子,然后轻匀画阑曲的袖子,最后用鲜艳的妆容点缀自己的容颜。这些细节描写都让人感受到了宴会的热闹和喜庆氛围。
结尾两句则是对宴会结束的情景进行了描述。当人们品尝到这美味的蜜糖之后,都会忍不住笑出声来,因为他们觉得这蜜糖的味道竟然比甜粥还要美味。这里的“味逾饧粥”一句,既是对蜜糖口感的描述,也是对宴饮气氛的烘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