蟋蟀窗前,枇杷栏下,碧窗倩画蟾纱。月杵秋砧,西溪一舸移家。桂堂灯影霜华。舞阑跚,竹叶频赊。双桥浓树,烟迷古藤,谁数昏鸦。
东阳瘦日,南道愁时,青松红杏,词句怜他。海棠未醒,白门又落杨花。鱼尾残霞。甚春闲、燕子风斜。听鸣笳。山程水程,离思无涯。

夏初临怀覃九侄

蟋蟀在窗前,枇杷树在栏下,窗户里画着碧绿的窗纱。

月亮在砧上敲击,秋日的捣衣声,西溪边的船儿载着我离开家园向西迁移。

桂堂里的灯影映着霜华。舞到阑珊时,竹叶酒已赊欠很多。双桥上浓密的树林,烟雾迷蔽古藤,谁能数落黄昏的乌鸦?

东阳瘦弱的阳光,南道忧愁的时光,青松与红杏,词句中怜惜他。海棠还没苏醒,白门又飘落杨花。残霞像鱼尾。春天多么闲静、燕子斜风斜飞。听那鸣笳声,山程水程,离别的思念无边无际。

注释:蟋蟀:即蟋蟀,又名蛐蛐,生活在夏秋季节,常在草间或土缝中鸣叫。窗前:指室内的窗户边。枇杷:木名,落叶乔木,果实可食。阑珊:衰败之意。“月杵秋砧”:以月为杵,以秋砧为声,形容捣衣声。桂堂:桂木做的厅堂,泛指官署。“舞阑跚”:形容舞姿轻盈缓慢。残霞:余晖。

译文:蟋蟀在窗前歌唱,琵琶在树下轻敲。月光下,砧声悠扬,小船载着我向西迁移。桂堂灯火闪烁,霜华映照出美丽的容颜。跳舞时到了阑珊,竹叶酒赊欠不少。双桥旁浓密的树林里,烟雾遮住了古藤。谁能数落那些黄昏的乌鸦?东阳的阳光瘦弱,南道的光阴让人感到忧愁。青松和红杏,词句中怜惜他。海棠还未苏醒,白门又飘落杨花。残霞如同鱼尾一样美丽。春天多么闲静、燕子斜风斜飞。听那呜咽的笳声,无论是山还是水的路,离别的思念无边无际。

赏析:这是一首写离愁别绪的词,抒发了作者对妻子的思念之情。上片起首三句写景,点明时间是夏初。“蟋蟀”两句,描写了一幅典型的闺房幽居图。“窗”、“栏”两字,把读者的视线引入屋内。“碧窗倩画蟾纱”,既写出了室内陈设的清雅,也暗示出了室内人的清高。“月杵秋砧”,以月作杵,秋砧作声,写出了捣衣声。“西溪一舸移家”一句,则把读者的视线引向外头。外头的景色是:桂堂灯火映出霜华,舞女们姗姗而来,竹叶酒赊欠了很多。“双桥浓树”,写出了外头的景色;而“烟迷古藤”,则更增加了外头景色的迷蒙感。“谁数昏鸦”句,则点明了时间是黄昏时分,而此时的作者正身在他乡,不能回家。

过片后几句写内心活动。“东阳瘦日”,“南道愁时”二句,用典表达对妻子的怀念。东阳的瘦弱时光,南道的忧伤日子,都因思念而变得如此漫长。“青松红杏”,用典表达了自己对妻子的感情。“词句怜他”一句,则直接表达了这种感情。“海棠未醒”,暗用了欧阳修《生查子》词中的“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的意境,表明自己的心绪仍然难以平静。“白门又落杨花”,则是用典来表达自己思念之深切。杨花落尽春将老,而自己却未能归来。最后二句,由景入情,由景及人,从外头写到内中,最后又回到外头。从外头看,是一片凄清景象;而从内中看,却是满目春光。这中间的反差,更突出了内心的凄凉。结尾两句,则以景结情,用“甚春闲”三字,把全词的主题——离愁归思,收束得十分自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