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色未全苏,不似巴山冬绿。昨夜条风吹后,渐暖回幽谷。
偶然扶路傍溪行,溪尽见茅屋。恐是高人隐处,爱临窗修竹。
【诗句释义】
草色尚未完全复苏,不像巴山冬日里那样翠绿。昨夜狂风把冬天的寒冷吹散,逐渐暖回深谷。
偶然扶着路旁的小溪边走,走到溪边却看不到茅屋。恐怕那是高人隐居处所,爱临窗观赏修竹。
【译文】:
草色尚未全复苏,不如巴山冬日里那么翠绿。昨夜一阵狂风把冬天的寒冷吹散,渐渐暖回深谷。
偶然扶着路旁的小溪边走,走到溪边却找不到茅屋。恐怕那是高人隐居处所,喜爱临窗观赏修竹。
【赏析】:
此词描绘了一幅深山幽谷中的宁静景色,通过描写自然景象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首句“草色未全苏,不似巴山冬绿。”描绘了春天来临,万物复苏的景象。这里的“草色”指的是草木的颜色,而“苏”则是复苏的意思。通过对比巴山冬日里的绿色与春天的草色,展现了自然界的变化和生机。这种变化不仅仅是颜色上的,更是生命力的象征。
接下来的句子“昨夜条风吹后,渐暖回幽谷。”进一步描述了春风吹拂后带来的温暖,使得原本寒冷的山谷变得渐渐温暖起来。这里的“条风”可能指的是春风或者其他温柔的风,它给大地带来温暖,使人们感到舒适和愉悦。这种温暖不仅让人感受到自然的恩赐,也带来了一种宁静和放松的感觉。
词中并没有直接表达出人物的情感或活动。而是通过描写自然景象来引发读者的思考和想象。在这里,我们可以推测词人可能是在一个清晨或傍晚时分,沿着小溪行走。当风吹过的时候,山谷中的草色开始复苏,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
最后两句“偶然扶路傍溪行,溪尽见茅屋。”进一步描绘了词人沿溪而行的情景。这里的“偶然”可能是指词人没有计划地沿着溪流走去,也可能是因为某种偶然的原因(如迷路、欣赏风景等)。当他走到溪边时,发现溪水已经流到了尽头,只剩下一片茅屋。这可能是因为溪流的水源已经枯竭,或者是因为其他原因导致溪流不再流动。
在这段描述中,词人并没有明确表达自己的情感,但从他的行动和环境的描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宁静和满足的氛围。他可能在享受大自然的美丽和宁静,或者在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无论是哪种情况,这种情境都给人一种平和、安详的感觉。
最后一句“恐是高人隐处,爱临窗修竹。”是对前面描述的一个总结和升华。通过这句话,词人表达了他对高人的向往和敬仰之情。他猜测这个高人可能就是自己寻找的隐士,因为他喜欢坐在窗前欣赏修长的竹子。这种欣赏竹子的行为可能象征着高人的高尚人格和清雅气质,也可能暗示着他们与自然和谐共处、远离尘嚣的生活方式。
这首词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词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它不仅展示了春天的美好景色,还通过人物的行动和内心感受展示了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以及内心的平静和满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