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生来、衣青纡紫,看谁如尔侥幸。怒怀不向沧溟吐,只傍石窝苔径。喧暮井。似草泽、英雄跃马相争竞。吟馀睡醒。爱蝌蚪文奇,将伊戏学,字比烂冰劲。
黄昏后,休道多言厌听。当年曾荷恩命。五湖蹂躏中原路,望断华林佳境。叹故国、繁华已付东流尽。凭君莫问。纵往事悠悠,通宵阁阁,不尽为官恨。

摸鱼儿·咏蛙

[南宋]辛弃疾

怪生来、衣青纡紫,看谁如尔侥幸。怒怀不向沧溟吐,只傍石窝苔径。喧暮井。似草泽、英雄跃马相争竞。吟馀睡醒。爱蝌蚪文奇,将伊戏学,字比烂冰劲。

黄昏后,休道多言厌听。当年曾荷恩命。五湖蹂躏中原路,望断华林佳境。叹故国、繁华已付东流尽。凭君莫问。纵往事悠悠,通宵阁阁,不尽为官恨。

注释:

①“衣青”:指穿着青色衣服。②纡紫:指穿紫色的衣裳,形容地位高。③“沧溟”,大海。④“石窝苔径”:指石头上的洞穴和长满苔藓的小路上。⑤“草泽”:指荒野或乡间。⑥“嬉学”:嬉戏地学习。⑦“腻冰劲”:形容字体刚健有力。⑧“华林”:《晋书·潘岳传》载:“潘安仁少而美,能为情诗,善属文,京都为之纸贵。”⑨“为官恨”:为官之苦。

赏析:

这首《摸鱼儿·咏蛙》,是作者于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所作。当时作者任司农寺主簿,因反对宰相韩仲通的专权,被诬下狱。在狱中写了此词,借咏蛙以抒胸中的郁闷之情。全词通过咏蛙,抒发了对朝廷小人当权的愤慨以及壮志难酬的感慨之情。

上阕先写青蛙的幸运,接着写青蛙的傲岸与不羁。首句“怪生来”三字,总领全篇,既表明这是一首咏物词,又点明咏物之意不在青蛙本身,而是借此咏怀。次句“衣青纡紫”,是说青蛙的衣着,用“青”字,是暗含其本无大志;“纡紫”则是指它有侥幸之心,能够混迹于高贵者之中。这里作者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青蛙的幸运。第三句“看谁如尔侥幸”,意思是说,青蛙们可真是幸运啊!它们有幸能够如此幸运。这一句是全词的议论之始,也是全词的中心所在。第四句“怒怀不向沧溟吐”,是说青蛙们虽然有着幸运,但却不会因此得意忘形,沉溺于自得之中。“怒”字,既是写青蛙们的神态,也是作者自己心情的表现;“不向沧溟吐”则是说,这些青蛙们不会像海中巨鱼一样,肆意妄为,张扬霸道。第五六两句“只傍石窝苔径”和“喧暮井”,则是进一步描写青蛙们的生活环境,它们只是傍着石缝和苔藓,在狭窄的角落里苟延残喘,过着屈辱的生活。这两句是上阕的议论之续,也是全词的重点所在,它集中体现了作者对于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愤懑之情。

词人通过咏蛙,表达了自己的政治主张。他认为,既然那些依附权势之人能够如此幸运,那么作为士民百姓的他们又有什么理由可以抱怨呢?所以,他发出了“休道多言厌听”的呼声。同时,词人还指出,那些依仗权势的小人,不仅欺压百姓,还践踏着国家的疆土,他们的行为实在是令人痛心疾首。因此,他发出了“凭君莫问”的呼唤,希望那些小人不要管闲事。最后两句“纵往事悠悠,通宵阁阁,不尽为官恨”,则是词人对自己政治理想的坚定追求和执着追求的总结。这两句表达了词人对于自己为官之路充满坎坷的无奈和悲愤,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于国家前途的忧虑和担忧。

这首词的语言通俗易懂,情感真实深沉,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它通过对青蛙的生动描绘,展现了作者深刻的人生体验和对现实的深刻反思,表达了他对封建社会黑暗现实的强烈谴责和对理想社会的渴望。同时,这首词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艺术视角和审美体验,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创作意图。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