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晌闲缘借。便意行散缓,消愁聊且。有花迎径曲,鸟呼林罅。秋光取次披图画。恣远眺、登临台与榭。堪潇洒。奈脉断征鸿,幽恨翻萦惹。
忍把。鬓丝影里,袖泪寒边,露草烟芜,付与杜牧狂吟,误作少年游冶。残蝉肯共伤心话。问几见斜阳衰柳挂。谁慰藉,到重阳,插菊携萸事真假。酒更贳、更有约、东篱下。怕蹉跎霜讯,梦沈人悄西风乍。
【注释】
一晌:片刻,一会儿。闲缘:闲暇的因缘。便意行散缓:随性而安,悠然自得。有花迎径曲:有鲜花在小路旁。鸟呼林罅:树林中传出鸟鸣声。取次披图画:随意观赏山水画卷。恣远眺、登临台与榭:尽情远眺,登临高台亭台。堪潇洒:很潇洒、自在。奈脉断征鸿:可惜的是连远方飞来的大雁也断了踪迹。脉断,指大雁已断去踪影。幽恨翻萦惹:心中深深的怨恨缠绕着思绪。忍把:怎忍心?鬓丝影里:指发丝映衬在影子中。袖泪寒边:袖中沾湿了眼泪。露草烟芜:草丛中有露水和薄雾。杜牧狂吟:指杜牧的《秋夕》诗。残蝉肯共伤心话:秋天的寒蝉不肯和我谈论伤心事。问几见斜阳衰柳挂:什么时候才能看到夕阳下那棵衰老杨柳垂下枝条。谁慰藉:有谁能安慰我呢?到重阳,插菊携萸事真假:到九月九日重阳节时,是否真能插菊花、佩带茱萸庆祝呢?酒更贳:买更多的酒。更有约、东篱下:还有约定,在东边的篱笆旁边。怕蹉跎霜讯:只怕错过了赏菊的时间。梦沈人悄西风乍:梦魂沉没在寂静无声的夜晚,忽然被一阵秋风搅扰。
【赏析】
此篇为作者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所作。当时作者在京城任国子博士,因受排挤离京,游于某氏园。“一晌闲缘借。便意行散缓,消愁聊且”,首句写自己因闲适而来,心情舒缓,可以暂时摆脱烦恼,来赏景解忧;第二句说时间过得很快,不知不觉间已消磨了不少时光。“有花”二句写眼前之景:“迎径”指路旁的花木;“呼林”是树林里的鸟儿。这两句写出了景色的秀美,也表现了词人对大自然的欣赏之情。接下来三句是抒情,“秋光”两句是说:我在这里尽情地观赏美景,登高临远,尽兴畅怀。然而“堪潇洒”一句却引出下文的“奈脉断征鸿,幽恨翻萦惹”。“奈”是无奈的意思,这里含有无可奈何之感。“脉断”指大雁已断去踪影,“幽恨”是心中深藏的怨恨。“翻”字用得极好,将怨恨之情推向深处。“忍把鬓丝影里”,写自己的内心活动,不忍面对眼前的美景,却又不能不面对;不忍让白发映照出身影,但又不得不如此;不忍心让泪水沾湿衣袖,却又难以抑制。“袖泪寒边”,形象逼真地描绘出词人悲苦的神情。“露草烟芜,付与杜牧狂吟,误作少年游冶。”这三句又回到眼前景色,但所抒发的感情又不同了;“露”指露水,“烟”指烟雾,“芜”指草丛,“杜牧”是唐代著名文学家,曾任黄州司理参军。他写的《秋夕》诗里有“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的句子。这里化用其诗意,说自己无心观赏,却偏偏看到了这些景色;这些景色又勾起了自己心中的忧愁,好像杜牧在写《秋夕》诗一样。“残蝉肯共伤心话?”“谁慰藉”,这两个问题都带有反诘语气,既写出了词人的无奈,也表现出一种愤懑不平的情绪。“到重阳”、“插菊携萸”两句则是词人对重阳节的企盼和设想。重阳节这天,人们要登高饮酒赏菊,词人希望在这美好的季节里能够实现自己的心愿。但最后两句却出人意料:到了重阳节时,不知还能不能真正地插菊花、佩带茱萸,享受节日的乐趣。这既表达了词人的无奈之情,又透露出他对现实的不满。结尾处“酒更贳、更有约、东篱下”三句,既是对前面几句的回答,又是对未来日子的一种憧憬。
整篇词从表面上看似乎是写景抒情之作,实际上却是借景抒情,寄寓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种种不满和忧虑。全篇语言优美,意境清丽,情感深沉,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