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帆万里。人自日边至。桑海后,登临地。湖犹西子笑,江更春申醉。谁得似。董陵浇酒平生谊。
九点齐烟翠。指顾停征辔。洙泗远,宫墙峙。乘桴知有愿,淑艾尝言志。道东矣。蓬山回首呈佳气。

【解析】

  1. 本词作于20世纪初,当时日本帝国主义侵吞我国领土,民族危机严重,诗人面对国难,忧国忧民,以“董陵”喻指自己,表达对祖国的忧虑和关切。
  2. “云帆万里”“人自日边至”二句写自己从日本来到中国,与友人相聚。
  3. “桑海后”,指日本侵略中国后,国土被蚕食,百姓遭劫掠。
  4. “湖犹西子笑,江更春申醉”二句写江南水乡美景,暗喻中国国土被侵占后的惨状。
  5. “谁得似”三句用典,《汉书·董仲舒传》:“董生不云乎:‘年今七十,始来仕宦,于今十有五年矣……’何其久也。”董仲舒为汉武帝时儒学大师,他一生忠于汉朝,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诗人借用这一典故,表达了对友人忠诚报国的赞美之情。
  6. “九点齐烟翠”二句写友人在日本的生活状态,“九点”是古代计时法,相当于现代时间的上午九点。“齐烟翠”即青山翠色,形容景色秀丽。
  7. “洙泗远”二句用典,《左传·定公四年》载:“郑人相与宴语曰:‘吾少也贱,修先大夫之业,能官也,不焉可乎?孔子云:‘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矣。’我在职也三年,乃今知不及也。”“洙泗”指的是春秋时鲁国两条大河的名称,这里代指中国。“宫墙峙”用典,《庄子·秋水》:“宋人资章甫而适诸越,越人断发文身,无所用之。”
  8. “乘桴知有愿”二句用典,《论语·公冶长》载:“子曰:‘道不行,乘浮桴,浮于海。’”诗人借用这一典故表达了自己对友人的担忧。
  9. “蓬山”二句用典,《史记·封禅书》记载:“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神土及羡门(神话中的门)……”诗人借这一典故表示对友人的关心和祝愿。
    【答案】
    千秋岁·赠日本歰泽青渊男爵
    云帆万里,人自日边至。桑海后,登临地。湖犹西子笑,江更春申醉。
    谁得似?董陵浇酒平生谊。九点齐烟翠,指顾停征辔。洙泗远,宫墙峙。乘桴知有愿,淑艾尝言志。
    道东矣。蓬山回首呈佳气。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