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萧萧、满庭风雨,问秋秋怎无绪。分明似带恹恹病,洗褪秋容如许。抛不去。有万叠浓愁,都在秋心聚。频啼玉箸。尽莲漏敲残,铜壶滴尽,犹是声声絮。
我待做,窗外芭蕉几树。好教夜夜听汝。悲秋可也秋知道,底事浑难为主。秋何处,只蔓草荒烟,一片寒蛩语。凄凉砧杵。把欲断秋魂,生生熔碎,零乱成丝缕。

【注释】

(1)迈陂塘:指在池塘中行走。

(2)萧萧:风雨声。秋秋:即“悠悠”。无绪:没有兴致,形容心情烦闷。

(3)恹恹病:指病容,形容身体不舒服。

(4)洗褪秋容如许:洗褪了秋天的容颜。

(5)抛不去:放不下。万叠浓愁,都在秋心聚:指愁绪重重,都集中在心上。

(6)频啼玉箸:频频地像玉箸(筷子)一样的哭泣。玉箸:筷子。

(7)犹是声声絮:还是像絮一样的声音。

(8)我待做:我打算做什么。

(9)芭蕉几树:几棵树的芭蕉。

(10)寒蛩语:寒蛩,蟋蟀。

(11)凄凉砧杵声:指捣衣声,也泛指秋夜传来的捣衣声。砧杵,古人用来捣米和洗衣的工具,用石制,形似杵而短。

【赏析】

《满庭芳·风入松》是宋词人吴文英所作的一首词。此词上片写秋景与秋雨,下片写秋夜听雨、思念之情,情景相生,意境清远。全词以秋景为背景,以秋雨为中心,抒写了深秋夜晚作者孤寂难眠的苦闷心境。

“对萧萧、满庭风雨”,起笔就点明时令,点出“风雨”二字。这风雨又兼带凄清之象,“满庭风雨”使人感到一片萧条之感。“问秋秋怎无绪”,秋风无情,吹落了金黄的叶片,吹走了夏日的热情;“雨打芭蕉”更让人感到秋气逼人,于是便“问秋秋怎无绪”。这里的“秋秋”是虚用,意谓秋雨,因为“秋雨”有无穷无尽之意;“怎无绪”是实用,表示自己因“秋雨”而生愁,因“秋雨”而无兴。这是第一层,由景及情,由实转虚,自然过渡到下文的描写。

“分明似带恹恹病。”这句说,秋雨好像带有一种病态。“恹恹病”是指生病的人面色萎靡,精神不振。这是从视觉角度来描绘秋雨的特征。接着又从听觉角度进一步刻画“雨打芭蕉”的声音,如闻其声:“洗褪秋容如许。”“秋容”是人的容貌,这里借喻秋天的景象。“洗褪秋容”就是说雨洗去了秋天的容貌,使秋天失去了原有的特征,从而突出了秋雨的“无情”与“冷酷”。这是第二层,由声及形,再由形及情,自然过渡到下文的描写。

“抛不去。有万叠愁,都在秋心聚。”“抛不去”是说秋雨无法摆脱,“万叠愁”是夸张说法,意思是说秋雨带来的烦恼太多了!“都在秋心聚”是指所有的忧愁都集中到了自己的心头。这是第三层,从内心的角度去表现秋雨给自己带来的感受。这是词人内心的独白,他把自己的愁苦归结于秋雨。

“频啼玉箸。尽莲漏敲残,铜壶滴尽,犹是声声絮。”这是第四层,是从听觉角度来写自己的心情。“玉箸”是形容眼泪像筷子一样细长而不断流下,“絮”是形容声音像断续不断的絮语一样。这两句的意思是说:自己不断地流泪,直到把莲漏中的水都滴完了,但听到的仍然是那绵绵不绝的秋雨淅沥声。“犹是声声絮”,既写出了雨声,也写出了自己心中的愁苦。这是第五层,从听觉角度来写自己的愁思。这是词人的内心独白,他把自己的愁苦都归结于这秋雨。

“我待做,窗外芭蕉几树。”这是第六层,从想象的角度来写自己的心情。“我待做”是说我想做些什么事情。“窗外芭蕉几树”是说自己想在窗外种几棵芭蕉。这是词人的一种设想或幻想,通过设想一种理想状态来表达自己此时的心情。这是第七层,从想象的角度来写自己的愁思。这是词人的一种遐想,通过遐想一种理想状态来表达自己此时的愁思。这是最后一层,从想象的角度来写自己的愁思。

这首词以秋景为背景,以秋雨为中心,抒写了深秋夜晚作者孤寂难眠的苦闷心境。上片写秋景与秋雨,下片写秋夜听雨、思念之情,情景相生,意境清远。全词以秋景为背景,以秋雨为中心,抒写了深秋夜晚作者孤寂难眠的苦闷心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