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近水环三面。风光未许寻常见。几度绣帘垂。春深燕子知。
阑干何屈曲。倚上人如玉。翠色接眉弯。隔江无数山。

【注释】

  1. 红楼:指女子的卧室。
  2. 环三面:环绕着。
  3. 风光:景色。
  4. 寻常见:平常能见到。
  5. 何屈曲:为什么曲折。
  6. 倚上人:靠在楼上的人。
  7. 翠色:青绿色的山色。
  8. 眉弯:眉毛弯曲的地方。
  9. 无数山:数不清的山峰。
    【赏析】
    这是一首春闺怨诗,是诗人答谢伯端所赠《香江春日杂咏四首》之一。此诗前六句写景,后两句抒情。
    开头两句写景。“红楼近水环三面”,点明题旨,说明这间房靠近江边。“风光未许寻常见”,即说这种美景不是常常能看到的,它难得一见,因此更值得珍惜。这句诗既交代了环境,又烘托了诗人对这处居室的喜爱和珍惜之情。
    接下来两句写室内陈设。“几度绣帘垂”,“几度”是多少次的意思,这里用“几次”来强调;“垂”是悬挂。诗人说,那绣花的窗帘不知挂过了多少次。这一句写出了诗人的惜时之情。“春深燕子知”,燕子是候鸟,春天来了才飞回来,它们也懂得珍惜时光,所以知道春天已经来到了。
    “阑干”二句写室外景物。“阑干何屈曲”,诗人不说“栏杆为何要弯曲”,而是说栏杆为什么要如此曲折;“倚上人如玉”,诗人不说“倚在楼上的人像玉石一样”,而说倚在楼上的人好像玉石一样。诗人运用反问句,以增强诗句的表现力,使读者产生联想,想象出诗人倚在楼上的情景。
    最后两句抒情。“翠色接眉弯”,诗人不说“青山颜色绿得跟眉毛连在一起”,而说“绿色的颜色与眉毛连在一起”。这两句是全词中唯一的比喻句,诗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青山比作美女的眉毛,形象地表现了青山的美丽和秀美。
    最后两句抒情。“隔江无数山”,诗人不说“隔着江有许多座山”,而说“隔着江有很多座山”。这两句是全词中的绝妙之笔。诗人把眼前所见的青山和远处连绵起伏的群山联系起来,由近及远,由实至虚,从而表现出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