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日南徐风景异。蒲帆饱趁春涛驶。一片江山千古事。同儿戏。伯符志业何曾遂。
月下租船人咏史。使君大有凌云气。满目茫茫愁对此。横笛里。妙高台上吹新水。
【注释】
①西樵:地名。京口:今江苏镇江。三山:在今江苏镇江附近,相传是吴王夫差所建的三座山。
②晴日南徐:指南京(南徐)。风景异:风景不同。蒲帆饱趁春涛驶:用蒲草编成的帆,趁着春水激荡,乘着风势,饱行于江上。
③一片江山千古事:一片江山,指长江中下游一带的锦绣河山。千古事,指历代帝王兴亡之事。
④伯符:三国时吴国的开国君主孙权。志业:抱负和事业。
⑤月下租船人:月夜之下租船的人。
⑥使君:对地方长官的尊称。凌云气:形容志向高远。
⑦妙高台:位于今浙江天台山南,山上有石塔一座,为南朝陈武帝萧衍为纪念其母而建。新水:指从塔中吹出的清泉。
【译文】
南京的天气和南方大不相同,春天的江上风帆鼓满帆,乘着春水激荡,饱游了万里长江。一片江流千里的历史,世代相传,谁能说不是帝王将相的家国大事!月夜之中,一个租船的人咏唱起古人的故事来,使人君有高远的志向。眼前茫茫一片,只有那悠悠的笛声从妙高台上飘然而起,仿佛吹出了一江春水。
【赏析】
《渔家傲·闻西樵方为京口三山之游却寄》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作品。这首词作于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春,作者因上书反对与金议和而被贬职到信州上饶。此时,他已52岁。词作以写景起头,然后抒怀感慨。
上片先点明“晴日南徐”的景色,接着描绘了一幅“春水急,留船伴浦花”的生动画面,表现了词人泛舟江上的豪情逸致。接着又以“一片江山千古事”收束全句,写出了词人的豪迈情怀。
下片则转入抒情。开头两句写月下泊船之人咏史,并借以抒发自己对历史兴衰的感慨之情。“使君”,指作者自己。“妙高台”,位于今浙江天台山南,山上有石塔一座,为南朝陈武帝萧衍为纪念其母而建。“新水”,指从塔中吹出的清泉。此句既承上阕之“吟史”而来,又开启下文之“赋情”。
整首词表达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和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同时也反映了南宋朝廷苟且偷安、不思进取的腐朽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