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度文衡总向隅,九重温语念寒儒。
传家别有燕支笔,手泽犹堪一集都。
【注释】
先中丞公:即先中丞,即先朝中丞。癸酉年,指乾隆五十三年,当时是科举考试的年份,所以诗题中的“拟墨”指的是应考。原稿:原稿是未定稿的意思。沄儿:作者的字。装潢成册:把诗稿装订起来成为册子。敬题其后:在诗稿上题诗以示敬意。
【译文】
三次参加科举考试都未能中选,九岁时重温旧学时仍念及寒儒。
家传的燕支笔(即毛笔)书写的文章,手泽犹存足以让人一集都读。
【赏析】
这首诗作于清代乾隆五十三年(1788),作者当时二十岁,为湖北乡试举人(秀才)。此诗是他为先中丞所撰的诗文集题写的序言,表达了对先中丞的崇敬之情,也体现了作者对科举制度的批判。
诗前半部分,作者首先回顾了自己三度参加科举考试的经历,并感慨道:“三度文衡总向隅”,意谓自己三次参加科举考试都失败了,最后只能以一个落第的举人的身份离开考场。接着作者又写道:“九重温语念寒儒”,这里是指九岁的时候,他重温旧学时仍然念及那些没有机会得到功名的读书人。这两句诗充分表现了作者对科举制度下读书人的同情和悲悯之情,同时也透露出他对科举制度的不满和批评。
诗后半部分,作者转而赞美了先中丞的家传燕支笔:“家传别有燕支笔”,意谓先中丞家传的燕支笔(毛笔)书写的文章,其笔力遒劲有力,堪比名家之作。接着作者又写道:“手泽犹堪一集都”,意谓先中丞的手迹尚且值得收藏,足以让读者一集都读。这两句诗既表达了对先中丞文章的赞美和推崇,也寄托了作者对自己将来能够成名的愿望和信心。
这首诗通过对科举制度下读书人的同情、对先中丞家传燕支笔的赞美以及对未来自己能够成名的期望,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与高尚的情操。同时,这首诗也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一种批判和反思,对人性的关爱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