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回南陌,正水涨春波,柳舒新碧。文酒清欢才罢,又归词客。萧条书剑东风里,醉旗亭、遍看山色。河梁惆怅,临歧欲赠,绕朝鞭策。
忆岭表、徘徊灯夕。探海月珠江,共寻陈迹。三载烽烟此日,顿殊今昔。彩舟酬唱同蕉梦,向燕台、重听羌笛。如君才藻,江湖岁月,漫教虚掷。
【注释】
1.幼平:指李幼平,作者的堂弟。表弟:旧时对男子的谦称。子谅:作者的内弟。内弟:对女子的谦称。2.南陌:南方的大路。暖回:暖和地回来。3.才罢:刚刚完事。4.萧条:冷清、寂寞。5.词客:诗人的泛称。6.归词客:回到诗人们中间。7.书剑:文房四宝中的笔和剑,借指读书人。8.东风里:春天的风中。9.酒旗:酒店门前插着的酒旗。10.河梁:古桥名,这里泛指离别的地方。11.萦朝:萦绕在早晨的雾气里。12.陈迹:旧日的遗迹。13.蕉梦:蕉叶上的雨痕,这里借以比喻梦境。14.燕台:燕山一带,泛指北方边塞。15.羌笛:北方少数民族的乐器,这里借指边关。16.才藻:才华。17.江湖岁月:江湖漂泊的岁月。18.虚掷:白白消磨。
【译文】
南陌的春风吹拂,正赶上水涨春波,柳条舒展新绿。刚结束了文雅的聚会,又要与词客为伴。在东风的吹拂下,萧条的书剑之中,举杯痛饮,遍观山色。想到离别的河梁,临别之时想赠别的东西,却只能绕着朝霞匆匆告别。
回忆岭表,在灯夕之夜徘徊;探求海月珠江,一起寻找陈迹。三年的烽火硝烟此日停歇,顿感今昔不同。彩舟酬唱,如同梦中的蕉叶飘摇;向燕台重听那悲凉的羌笛声。如君的才华和文采,在江湖上漂泊,白白地消磨了岁月!
【赏析】
此词是作者送别堂弟李幼平及内弟李子谅招饮观剧,演的是隋末故事。上片写他们聚在一处赏景品茶,谈古论今,饮酒作乐,十分惬意。词的下片写别离的伤感之情,抒发了时光易逝,人事已非的感慨。
起韵写聚宴之乐。“南陌”,即《楚辞·招魂》中所说的“南至玄鸟,北至腐鼠”之地。词中以“南陌”代指京城,暗示堂弟、子谅是来京师相会。“暖回”两句,写天气转暖,春意盎然,南陌上杨柳新绿,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才罢”,刚结束。“归词客”,回到诗人们的中间,即同僚或友人。“酒旗”,酒旗飘荡在空中,表示酒家开张迎客。“河梁”,古代送别时所立之桥。
过片写分别时的惜别之情。“河梁惆怅,临歧欲赠”二句,写分别时不忍赠别的情景。“萦朝”,缭绕在早晨的雾气里。这两句写离情依依,难舍难分之情。“归词客”,回到诗人们的中间,即同僚或友人。“书剑”,指文房四宝中的笔和剑,是文人学士常用的物品。这几句意思是说,在春风的吹拂下,书剑闲置不用,十分冷落;而酒杯又频频举杯,尽情地痛饮起来。这两句既写惜别之情,同时也表现了词人的狂放不羁的性格。
换头三句写分别后的情景。“忆岭表”,指在岭南一带(即今天的广东一带)度过的日子。“灯夕”,即灯节之夜。“徘徊”,徘徊不定的意思。“灯夕”二字点明了时间是在节日里,而堂弟、子谅又在灯夕之夜来到京城,所以作者感到特别亲切。“探海月珠江”,“共寻陈迹”,说明他们在元宵佳节相聚,共同追怀往事,缅怀故人。“探海月”二句,用《太平御览》卷八七五引张华《博物志》语:“海上月夜有光,照之千里。”暗寓堂弟、子谅像天上的明月一样,照亮了作者的心灵。“三载烽烟”二句,写他们相聚之后,不久又各奔他乡,战火不断,国难当头,因此感慨万千。“彩舟”二句,写词人想象堂弟、子谅乘着彩舟在江上畅游的情景,并发出感叹:“向燕台、重听羌笛”。燕台,指燕然山上的台观。《后汉书·窦宪传》:“登燕然山,刻石勒功焉。”“羌笛”二句,写词人想象堂弟、子谅乘船游览边疆,听到羌笛之声,勾起了他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如君”,对对方的敬称。“才藻”二句,写词人自己。“江湖”,指江湖行役生涯。“虚掷”,白白地消磨年华。这两句意思是说,你才学渊博,才华横溢,但长期漂泊于江湖之间,不能有所作为。“如君才藻”,即指堂弟、子谅。“江湖岁月”,即指词人的行旅生活。这两句意思是说,你才学渊博,才华横溢,但长期漂泊于江湖之间,不能有所作为。
结末六句总束全篇。词人由堂弟、子谅的离去,联想到自己也将要离去京城。“如君”,指堂弟、子谅。这两句意思是说:你才学渊博,才华横溢,但长期漂泊于江湖之间,不能有所作为。这一句是词人自况自喻,也含有对堂弟、子谅的殷切希望,希望他能建功立业。“江湖岁月”,即指词人的行旅生活。这两句意思是说,你才学渊博,才华横溢,但长期漂泊于江湖之间,不能有所作为。这一句是词人自况自喻,也含有对堂弟、子谅的殷切希望之意:“漫教虚掷”,就是希望你不要虚度光阴吧!
这首词写别筵宴乐、离情别绪、伤春怀旧等题材,都写得很有特色。上片写聚饮赏景之欢,下片写惜别伤情之情,情景交融,自然浑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