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柳争春,赖有此、圣湖生色。一样是、樟公安否,承恩金阙。桧不分尸王墓下,梅休招隐仙祠侧。是天生、不二木之神,甘销歇。
旧巢扫,真香灭。人谁顾,僧能说。尚空山支拄,托鹃啼血。只愿心灰炎井火,定嫌干挂秦时月。忍更看、赐号太平花,宫墙缺。
满江红 · 咏忠樟
杭州南高峰法相寺前古樟。纯庙南巡,累经题赏,辛亥逊位诏下,忽一夕而枯。士夫以忠樟谥之。用文信国和王昭仪韵为吊
桃柳争春,赖有此、圣湖生色。一样是、樟公安否,承恩金阙。桧不分尸王墓下,梅休招隐仙祠侧。是天生、不二木之神,甘销歇。
旧巢扫,真香灭。人谁顾,僧能说。尚空山支拄,托鹃啼血。只愿心灰炎井火,定嫌干挂秦时月。忍更看、赐号太平花,宫墙缺。
注释:
- 法相寺前的古樟树:法相寺,又称佛光寺,位于中国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南山路。法相寺内最著名的古樟树就是此句中所说的“法相寺前古樟”。这棵古樟树已经有数百年的历史了,见证了许多历史事件的发生。它的树干粗壮,枝叶繁茂,树冠覆盖面积广,非常壮观。在寺庙周围,经常可以看到它的影子,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 纯庙南巡:纯庙,即清朝的顺治皇帝,他曾经五次南巡江南,每次都对江南的美景赞不绝口。其中有一次南巡时,他特意来到法相寺参观,并题诗赞美这棵古樟树。
- 辛亥逊位诏下:辛亥,即清朝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当时,辛亥革命爆发,清朝最后一位皇帝溥仪被迫退位,标志着清朝的灭亡。在这个背景下,有人提议将这棵古樟树作为纪念品,以示对其的尊敬和怀念。
- 文信国:文信国,即文天祥,南宋末年的抗元名臣,也是一位杰出的文人。他的事迹被后人传颂,成为了后世的典范。
- 王昭仪:王昭仪,即汉成帝刘骜的妻子赵飞燕,她以美色闻名于世,被封为昭仪,即皇后。她的故事也被后人传颂,成为了后世的佳话。
- 桃柳争春: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各种花卉争相绽放,争奇斗艳,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这里的桃柳,指的是桃花和柳树,它们各自以其独特的方式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 圣湖生色:圣湖,指代西湖。西湖自古以来就被誉为人间天堂,有着丰富的自然景观和文化内涵。这里提到的圣湖生色,意味着西湖因为这棵古樟树的出现而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 承恩金阙:承恩,表示受到皇恩的庇护。金阙,指代皇宫,是古代帝王居住的地方。这里的承恩金阙,指的是这棵古樟树受到了皇家的关注和保护。
- 桧不分尸王墓下:桧,指的是桧柏,一种耐寒的树木。分尸,意为分裂、分割。这里的表述可能是夸张修辞手法的使用,意思是桧柏树没有被分成两半倒在王墓下。这句话可能暗含着对某件事情的讽刺或批评。
- 梅休招隐仙祠侧:梅,指的是梅花,象征坚韧不拔的精神。招隐,意为隐居、避世。仙祠,指道教的祠堂。这里的表述可能是比喻或象征手法的使用,意味着梅花不再在仙祠旁边绽放,而是独自生长,象征着某种变化或转变。
- 天生不二木之神:天生,意为天生的、天生的神灵。不二,意为唯一、独一无二。这里的表达可能是强调这棵古樟树的重要性和独特性。神,在这里可以理解为精神、气质等含义。
- 甘销歇:甘,意为甘愿、心甘情愿。销歇,意为消失、消逝。这里的表述可能是强调这棵古樟树的生命力和坚韧不屈的精神。
- 旧巢扫,真香灭:旧巢,指代原来的栖息地或生活场所。真香,指代真正的香气或香味。这里的表述可能是形容这棵古樟树已经失去了往日的生机和活力,只剩下空洞的枝干和干枯的枝桠。
- 人谁顾,僧能说:人谁顾,指代人们是否关注或者关心这个场景。僧能说,指代僧人能够讲述这个场景的故事或者传说。这里的表述可能是强调这棵古樟树已经成为了一个传说或者故事,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和兴趣。
- 空山支拄:空山,指代荒凉的山林。支拄,指代支撑、支柱。这里的表述可能是形容那棵古樟树依然屹立在荒山之中,成为了一座孤零零的山峰的象征。
- 托鹃啼血:托,表示依靠、依托。鹃啼血,指代杜鹃鸟的叫声如同鲜血般凄楚动人。这里的表述可能是形容那棵古樟树仍然在风雨中坚守着自己的位置,成为了一个坚强的象征。
- 只愿心灰炎井火:只愿,表示希望或愿望。心灰,指代内心极度失望或消沉的状态。炎井火,指代火焰熊熊燃烧的景象。这里的表述可能是形容那棵古樟树已经不再有昔日的辉煌和荣耀,只希望能够得到一些安慰和鼓励。
- 定嫌干挂秦时月:定嫌,指代一定嫌弃或不满意的态度。干挂秦时月,指代月亮悬挂在秦朝时期的天空中。这里的表述可能是形容那棵古樟树已经不再有昔日的辉煌和荣耀,只希望能够得到一些安慰和鼓励。
- 忍更看、赐号太平花:忍更看,指代忍受不住继续观看的心情。太平花,指代太平时期的花朵或象征美好的事物。这里的表述可能是形容那棵古樟树已经不再有昔日的辉煌和荣耀,只希望能够得到一些安慰和鼓励。同时,也可能是在表达对某种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赏析:
这是一首悼念忠贞之臣的挽词。全诗以赞颂忠樟为主题,通过对其生长环境的描写和对其象征意义的阐释,表达了诗人对忠诚之士的崇敬之情。
首句“满江红·咏忠樟”开门见山提出了主题,即咏赞一颗忠贞之臣——法相寺前古樟。接着,诗人通过描绘其生长环境——杭州南高峰法相寺前——以及其历史背景——纯庙南巡期间所经历的种种磨难——来展现这棵古樟树的不屈精神。这种描写既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又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第二句“桃柳争春, 赖有此、圣湖生色”则是对这一历史事件的具体描绘。这里的“桃柳争春”,既是对春天景色的描绘,又是对当时社会动荡不安局势的隐喻。而这句中的“圣湖生色”,则进一步强调了这一历史事件的深远影响。
第三句“一样是、樟公安否, 承恩金阙”则转向对人物命运的关注。这里通过对比的方式,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残酷现实和人们对忠诚之士的冷漠态度。然而,尽管面临种种困难和挫折,这些人物仍然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和使命,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毅力。这种精神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广泛关注,也为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接下来四句则通过一系列生动形象的比喻和典故来赞扬这棵古樟树的崇高品质和不朽传奇。如第四句“桧不分尸王墓下”借用《韩非子》中的寓言故事来形容这颗古樟树的顽强生命力;第五句“梅休招隐仙祠侧”则通过梅花的形象来暗示这棵古樟树的孤独与高洁;第六句“天生不二木之神, 甘销歇”则从自然的角度来赞美其坚韧不拔的品质;第七句“旧巢扫,真香灭”则进一步描绘了这棵古樟树历经沧桑后的衰败景象;最后一句“人谁顾, 僧能说”则表达了人们对这棵古樟树的淡漠与遗忘。
整首诗通过对这棵古樟树的赞颂和描绘,展现了作者对于忠诚与坚韧精神的深刻理解和高度赞扬。同时,它也为我们提供了一次了解那个时代历史文化背景和思想观念的机会,使我们得以更加全面地认识和理解这段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