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鬓风鬟,憔悴洞庭秋叶。湘云泪满,点点鲛人血。缄愁欲寄,去雁远冲江雪。儿家何处,绡宫璇阙。
泾水归来,依旧珠辉玉洁。此情难负,更把红丝结。昔人已往,如听当年呜咽。素书一纸,银针千叠。
【注释】:
- 玉女:传说中仙女的通称。
- 题余氏女子绣柳毅传书图:是说题写在余氏女子所绣的《柳毅传书》上的诗。余氏女子,即作者的妻子。
- 同程村阮亭文友:指与作者一起作诗的朋友。程村,地名,当在浙江、江苏一带。阮亭,明末清初文学家钱谦益号,这里泛指文人雅士。
- 分赋:分别吟咏,各作一首。
- 洞庭秋叶:指湘妃泪洒江中,化作碧绿秋叶的景象。
- 湘云泪满:指湘妃泪滴江中,化作湘水之源。
- 鲛人血:指湘妃泪滴化为的湘水之血。
- 缄愁欲寄:把忧愁之情写在信上要寄出。
- 去雁远冲江雪:形容去向遥远,如同飞鸿冲入漫天飘舞的江雪。
- 儿家何处:孩子的家在哪里?此处代指自己。
- 绡宫璇阙:指仙境中的宫殿楼阁。绡,丝织品;璇,美玉名。
- 泾水归来:指回到故乡泾县。泾水,即今安徽泾县境内的一条河。
- 珠辉玉洁:形容女子肌肤如珠似玉,洁白无瑕。
- 此情难负:意思是此情难以承担。
- 红丝结:用红线系结相思之情的象征,表示思念。
- 昔人已往:昔日的人已经过去。
- 素书一纸:《柳毅传书》的原文,用白绢书写。
- 银针千叠:指绣花针数以千计,比喻工艺精细。
【译文】:
传说中仙女们的头发鬓发,都是像秋天的洞庭湖边枯黄的树叶一样憔悴。湘妃泪滴成血,点点地洒在江水中。我要把心中的忧愁寄给远方的友人,可去雁却飞得远远地掠过江面,消失在风雪中。我的家乡在哪里呢?它就像仙境中美丽的宫殿楼阁一般。
我回到了故乡泾县,那里的风景依然美丽,宛如一颗明珠般洁白晶莹,令人赏心悦目。我无法承担这沉重的相思之情,更想用红线将这情感牢牢系住。当年那些故人都已经离去了,如今我只能默默聆听他们的呜咽之声。我把《柳毅传书》的原文用白绢书写下来,用千针万线精心缝制。
【赏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通过题词的方式,抒发了自己对妻子的深切怀念之情。这首诗的构思别致,语言优美,情感深沉,堪称佳作。
首联“传言玉女”四字点明题目。传说中玉女的发髻如雾,鬓发如风,形容女子之美态。而本诗则借以喻指自己的妻子,暗示其容貌秀美,令人倾倒。
颔联“题余氏女子绣柳毅传书图”,则是具体描绘了妻子绣制的一幅《柳毅传书》图。这幅画描绘的是柳毅为洞庭湖边的渔夫送信的故事。柳毅是唐代传说中的一个英俊少年,他在洞庭湖畔遇见了一名渔妇。那名渔妇因丈夫外出未归,心中牵挂,便托柳毅捎信给她的丈夫。柳毅答应帮忙,于是便踏上了漫长的旅途。最后,柳毅终于把信送到了渔夫手中。渔夫感激不已,便请柳毅留下来过夜,二人共度良宵。第二天清晨,渔夫便驾船离开,留下一句“吾妻岂复有?”(我的妻子难道还能再见到吗?)的遗憾话语。从此,柳毅便成了人们心目中的一位英雄人物。而这幅《柳毅传书》图正是以柳毅的故事为蓝本,刻画了渔妇的美貌和深情。诗中用“洞庭秋叶”、“湘云泪满”等意象来表现画中女子的悲凉与哀怨,使整幅作品充满了浓厚的情感氛围。
颈联“泾水归来,依旧珠辉玉洁”二句,则是从另一个角度表达了对妻子的思念之情。诗人回忆起自己曾经来到妻子的家乡泾县游玩的情景时,不禁感慨万分。他看到泾县的美丽景色依旧如旧,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让人赏心悦目。然而,自己却因为远离妻子而倍感孤独寂寞,内心充满了无尽的思念之情。
尾联“此情难负,更把红丝结”二句,则直接表达了诗人对妻子的深深眷恋与不舍之情。他明白自己无法承受这份沉重的相思之重,只能更加珍惜与妻子之间的美好时光。他用红线将这份情感紧紧系住,希望永远不让它分离。同时,他也期待着有一天能够再次与妻子重逢,共同度过美好的时光。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幅《柳毅传书》图,巧妙地将诗人对妻子的深深思念之情融入其中。同时,诗歌的意境深远,语言优美,情感真挚感人,堪称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