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市客,怅重游。又深秋。凉月小,暮山愁。玉蟾蜍,金腰袅,醉红楼。
人如玉,倚香篝。拨箜篌。红蜡下,锦缠头。眼波横,眉黛浅,最风流。
重过燕山
燕市客,怅重游。又深秋。凉月小,暮山愁。玉蟾蜍,金腰袅,醉红楼。
人如玉,倚香篝。拨箜篌。红蜡下,锦缠头。眼波横,眉黛浅,最风流。
注释:
- 燕市客:指在燕市(今北京地区)的游客。
- 怅:感到惆怅。
- 又深秋:表示时间已经来到了秋天。
- 凉月小:月光很明亮,但是给人的感觉是淡淡的、清冷的。
- 暮山愁:傍晚时分,山上景色显得忧郁、伤感。
- 玉蟾蜍:指月亮形状像一个圆形的玉石。
- 金腰袅:形容月亮的形状像金色的腰带一样曲折蜿蜒。
- 醉红楼:形容饮酒至醉,仿佛置身于华丽的红楼之中。
- 人如玉:形容人的外貌如同美玉般晶莹剔透。
- 倚香篝:靠在燃烧着香料的火堆旁。
- 拨箜篌:弹奏箜篌乐器。
- 红蜡下:在红色的蜡烛光下。
- 锦缠头:形容女子的头发被五彩丝线缠绕成美丽的发型。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五言诗,表达了诗人对燕山的深深眷恋和怀念之情。首句“燕市客,怅重游。”就奠定了这种情感基调,诗人在燕市这个曾经留下过自己足迹的地方,感受到了深深的失落和惆怅。
次句“又深秋。”则明确指出了时间已经是秋天,这种季节的变迁往往让人产生感伤的情绪,诗人也不例外。
“凉月小,暮山愁。”进一步描绘了夜晚的景色,明亮的月光与忧愁的山峦形成鲜明对比,更加突出了诗人的情感。
“玉蟾蜍,金腰袅,醉红楼。”这三句则是对前两句的具体化和形象化,将月亮比作玉石,月亮的形状比喻为金色的腰带,这些都使得月亮的形象更加生动有趣。而“醉红楼”则暗示了诗人在这个地方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夜晚,甚至有些陶醉在其中。
最后两句“人如玉,倚香篝。拨箜篌。红蜡下,锦缠头。眼波横,眉黛浅,最风流。”则是对人物的描写,诗人用“人如玉”来形容人物的美丽,用“眼波横”等词语来形容人物的眼神和神态,这些细节描写都使得整首诗更加生动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