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庙口,鹦鹉洲边,谁写离人意。插天剑倚。肯回顾、多少橘奴鱼婢。
黛峰如髻。空目断、骚人遗思。忆当年、汉浦投珠,莫负同心蕊。
一片云浓烟细。想漠漠江天,悲秋顿起。吴山越水。
好收拾、偏贮锦奚囊底。风流举止。应只有萧然图史。
到他时,黄鹤捶翻,都识青莲李。

解语花(一作《送云田往吴门》,一作《送李仙才赴吴中,兼以寄子由》)

桃花庙口,鹦鹉洲边,谁写离人意。插天剑倚。肯回顾、多少橘奴鱼婢。

黛峰如髻。空目断、骚人遗思。忆当年、汉浦投珠,莫负同心蕊。

一片云浓烟细。想漠漠江天,悲秋顿起。吴山越水。

好收拾、偏贮锦溪囊底。风流举止。应只有萧然图史。

到他时,黄鹤捶翻,都识青莲李。

【注释】

①“解语花”:词牌名,又名《玉楼春》、《木兰花》。双调,六十字,上下片各四句,三平韵。②“李云田”:苏轼的表弟,与苏东坡交游甚密。③“吴门”:指苏州,即今江苏苏州。④“迎侍儿”:迎接侍奉的小妾。⑤“白下”:南京市的别称,古称建业。这里泛指南方。⑥“和龚少君韵”:和友人龚原的诗韵唱和。⑦“鹦鹉洲”:在今湖北武昌西南长江南岸,是古代诗人屈原流放的地方。⑧“橘奴”,指侍奉的女子;“鱼婢”,也指侍奉的女子。⑨“黛峰”:女子发髻之高耸如山峰。⑩“骚人遗思”:诗人遗留下来的思想感情。⑪“汉浦”:地名,汉水入太湖处,在今湖北荆州附近,李白有《送友人》诗:“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⑫“同心蕊”:比喻男女情爱之物。⑬“一片云浓烟细”:形容江上烟雾缭绕,天色暗淡,景象十分迷蒙。⑭“锦溪囊”:指装有锦绣丝帛的行囊。⑮“萧然”:指冷落清寂的神态。⑯“黄鹤”:传说中仙人驾鹤登仙的地方。⑰“青莲李”:李白的别号,此指杜甫。杜甫有《赠李白》诗云:“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⑱“捶翻”:打翻,这里指推翻。⑲“都识”:全认识。⑳“风流举止”:指文雅风流的风度举止。㉑“黄鹤”:即“黄鹄”,传说中的神禽,这里喻指杜甫。

赏析:

这首送别词写于宋神宗元豐二年,当时苏轼任杭州通判(知州之弟),李云田则从徐州调往杭州做通判。两人同官于杭,情谊深厚。《送李云田往吴门迎侍儿》即为送别词之一。

上片开头两句“桃花庙口,鹦鹉洲边,谁写离人意?”交代了送别的地点,即桃花庙口、鹦鹉洲一带,并点明送别的原因——是为了送迎侍儿,而侍儿的身份则是侍候李云田的妻子。接下来两句,作者又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图画:插天的剑倚立在那里,它是否还会回过头来看呢?那些侍儿们都是些什么样的人呢?她们是一些被遗弃的女子,还是像橘子和鱼那样的小妾?

这两句诗,一方面表达了作者对李云田妻子的眷恋之情,另一方面也暗示了送别的意义所在——为了李云田能顺利地娶妻,所以不得不忍心让他离开。接着,作者又进一步描绘出李云田的形象,用“黛峰如髻”来比喻他的发髻高耸的样子,用“空目断”来表达出作者对他深深的思念之情。

下片开头两句,又换了一个角度来描写李云田的形象。“一片云浓烟细”,形容江上烟雾缭绕,天色暗淡,景象十分迷蒙。而在这迷蒙的江面上,李云田的身影显得如此孤独,不禁使人为之动容。接着两句,更是将李云田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吴山越水之间,正是他的故乡,那里有着他的亲人和朋友,而他即将踏上去往远方的旅程。

“好收拾、偏贮锦溪囊底”,这一句的意思是说,要把所有的美好的东西都收拾起来,放进那锦囊之中,以便将来再拿出来享用。这里的锦囊,既是对李云田的一种安慰和鼓励,也是对自己一种美好的回忆和寄托。最后两句,则是对李云田的期许和祝福——希望你能够一路顺风,早日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成为一个杰出的人物。

这首词写得十分委婉含蓄,既表达了对朋友的关心和祝愿,又充满了诗意和浪漫色彩,是一首优秀的抒情词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