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龙华车似水,客中聊复作清游。
一江入海浑成瘴,百里无山只见秋。
强欲登临过此日,未须流涕对高丘。
茱萸各有乡关感,难遣天涯共倚楼。
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九日龙华车似水,客中聊复作清游。
龙华之车如急流之水,我在这客居之地暂且作一次清闲之游。
一江入海浑成瘴,百里无山只见秋。
江水流入大海成为一片混沌,百里之间不见高山只有秋天。
强欲登临过此日,未须流涕对高丘。
我本意要登上这座塔以度过这日子,但不必流泪望着那高高的山丘。
茱萸各有乡关感,难遣天涯共倚楼。
每看到茱萸就想起故乡,在异地他乡难以排遣那种乡愁。
注释后赏析:
这首诗是黄节于清末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通过描绘一幅秋日龙华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在异地他乡的孤独与思乡之情。诗中通过对比和象征手法,将自然景观与内心情感巧妙地结合起来,展现了一种深沉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
诗的前两句“九日龙华车似水,客中聊复作清游”描绘了诗人在旅途中的情景。这里的“龙华车似水”形象地比喻了旅途中的车辆流动,如同江河流水一般,给人一种宁静而流动的感觉。然而,诗人却在这种平静之中找到了一丝清闲,于是决定暂时放下世俗的纷扰,去体验一下旅行的乐趣。这里虽然看似简单的一句描述,却蕴含了诗人对于生活的一种哲学思考,即在繁忙的生活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
“一江入海浑成瘴,百里无山只见秋”这两句进一步拓展了前两句的主题。诗人通过描绘江水的流入大海以及百里间的萧条景象,暗示了人生的无常和世界的荒凉。这里的“浑成”一词用来形容江水的混浊,暗喻了世事的浑浊;而“百里无山只见秋”则表达了一种荒凉和萧瑟的气氛,让人联想到岁月的变迁和生命的脆弱。通过这样的对比和象征,诗人成功地传达出了一种深刻的人生感慨。
最后两句“强欲登临过此日,未须流涕对高丘”则是诗人在面对现实困境时所做出的抉择。尽管他想要登高远眺来度过这一天,但他并不需要流泪对着高高的山丘。这里的“强欲”一词体现了诗人在困境中所表现出的倔强和不屈;而“未须流涕对高丘”则表明了他对于未来的坚定信心和乐观态度。这两句诗不仅反映了诗人的个人情感,也体现了他对生活的态度和对未来的期望。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内心情感的表达,成功地传达了诗人对生命、对自然的深刻认识和深刻情感。它不仅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种文化和历史的见证,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和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