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心触目,记去年此际,高堂痛苦。别后凄惶多少事,更与何人细数。大梦醒时,爱缘断否,竟忽飘然去。画图空挂,依依相对无语。
便是海北天南,追寻有路,泉下知何许。血泪一笺谁与寄,风送纸灰如雨。望影摹声,疑踪问迹,梦里浑难据。魂招不返,五更凄断钟声。
【注释】
百字令:词调名。又名“百字谣”。双调,九十九字,上片四句三平韵,下片五句三仄韵。此调为苏轼自度曲。
惊心触目:指触目惊心。形容看到令人伤心的事情而内心震惊不已。
高堂痛苦:指母亲的病重。高堂,即母亲所居的正厅。
别后凄惶:离别之后心里感到凄凉惶恐。
细数:仔细回忆。
大梦醒时:意谓从一场大梦中醒来。
爱缘断否:意谓与妻子的感情是否断绝。
竟忽飘然去:意谓竟然突然离去。
画图空挂:意谓墙上挂着的画像已经失去了往日的颜色。
海北天南:指远离京城和家乡的地方。
泉下知何许:意谓不知她在泉下知道什么地方。
血泪一笺:意谓写一封书信,上面写着自己的血泪。
风送纸灰:指在微风中飘散着纸灰。
望影摹声:意谓望着她的影子,模仿她的声音。
疑踪问迹:意谓怀疑她的行踪和踪迹。
魂招不返:意谓她的魂魄召唤不到自己。
五更凄断钟声:意谓听到半夜里传来的凄凉的钟声。五更,古代把夜间分为五更,一更大约是两个小时。
【译文】
触目惊心,去年这个时候,母亲身体痛苦,别后心情凄凉,有多少事情要细说呢?大梦醒来,与妻子感情是否已经断裂呢,竟然忽然离开了人世。墙上挂着的画像已失去往日颜色,不知道她现在哪里了。我为她写下一封信,信中充满了我的血泪,微风中飘散着她的纸灰。我在想象着她的身影,模仿着她的声音,却无法找到她的踪迹。她的魂魄召唤不到自己,听到半夜里传来的凄凉的钟声。
【赏析】
《百字令·忆母》,词牌名,单调,九十二字。上下阕各四句、两仄韵,其格式与《满江红》等同。这首词是苏东坡悼念其母的词作。全词以悲怆沉痛的笔调追忆亡母生前的往事,抒发对母亲的无限哀思。
首句开门见山,直抒胸臆,“惊心”一词,道出作者内心的震惊与悲哀。“记去年此际”,点明时间与地点,“高堂痛苦”一句,点明了“惊心”的原因,即母亲的病疾之苦。“别后凄惶多少事”,写出了作者离别母亲后的心情,“更与何人细数”一句,表明了作者是孤独一人面对这一切的。
接下来两句,“大梦醒时,爱缘断否”承接“凄惶多少事”,“大梦”指生离死别的梦,“爱缘断否”则表达了作者对夫妻情义是否已断的疑问。
接下来的“竟忽飘然去”一句,是对“爱缘断否”的具体化回答。“画图空挂”,说明妻子的遗像已经被摘下。而“依依相对无语”,则形象地描述了妻子的形象。
“便是海北天南”,承接前面的“竟忽飘然去”,“追寻有路”,则是表达作者对于妻子的思念之情。而“泉下知何许”一句,则表达了作者对于妻子死亡的悲痛与无奈。
“血泪一笺谁与寄”,这句是说作者用书信来寄托对妻子的思念之情,但书信中的字迹已被鲜血染红。而“风送纸灰如雨”一句,则是描写了风中的纸灰如同雨点般落下的情景。
“望影摹声,疑踪问迹”,则是表达了作者对于妻子的思念之情,“梦里浑难据”,则是表示在梦中难以寻找到妻子的身影。最后一句“魂招不返,五更凄断钟声”,则是表达了作者对于妻子的思念之情,以及听到半夜的钟声时的凄凉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