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萧飒飒,惨惨凄凄,飞来何处秋声。似雨还风,梧桐叶底寻声。香老豆花篱角,怕吟蛩、絮出秋声。蕉窗畔,漏疏灯一点,微逗书声。
惊起惺忪茶梦,是相如病渴,炉沸泉声。片月长安,万家同捣衣声。今夜板桥霜冷,唤行人、野店鸡声。荒城外,听鸣笳、寒杂漏声。

【解析】

本词写秋夜闻蛩,借秋声抒写羁旅乡愁。全词上片写秋声之来处,下片写秋声之感受,结构紧凑。“萧萧飒飒,惨惨凄凄”两句写秋声之来处,由“声”字入手。秋风萧萧,飒飒作响,这风声是来自哪里呢?“飞来何处秋声。”这是对前两句的追问,也是诗人的疑惑,表现了诗人对这秋声的好奇。“似雨还风”,点明风声与雨声相似,而又有不同,写出了秋声的复杂性。“梧桐叶底寻声。”这一句承上启下。梧桐树的落叶发出飒飒的响声,是秋天的特征之一,所以作者把声音从叶缝中传来。“香老豆花篱角”一句承转,由听觉转向视觉。香老即枯黄之意,说明叶子已经老了、枯了;豆花即豆苗,篱角指篱笆边上,说明篱边已长满了豆苗。“怕吟蛩、絮出秋声”两句承上启下。蟋蟀在篱笆边鸣叫,好像在说:我害怕这声音会搅得人无法入睡。因为蟋蟀叫声和落叶声混在一起,让人感到秋意更浓,更凄凉了。“蕉窗畔,漏疏灯一点,微逗书声”三句承转。蕉窗指的是竹制的窗户,漏疏是指漏壶的壶嘴小,水少,灯光摇曳不定,仿佛是读书的声音。“惊起惺忪茶梦”五句承转。“相如病渴”,“相如”为西汉时期司马相如的雅号,此处指苏轼。苏轼曾在密州做官时,曾梦见司马相如,并因此生病。“炉沸泉声”写司马相如梦中听到的声音。司马相如梦中听到泉水沸腾的声音,表明他正在梦中煮酒赏月。“片月长安”,写司马相如梦中看到的月亮。长安城在洛阳以南,这里用“长安”指代洛阳。“万家同捣衣声”写司马相如听到的捣衣之声。这句的意思是说司马相如听到的捣衣之声,正是无数妇女为了即将来临的寒潮而忙碌的情景。“今夜板桥霜冷,唤行人、野店鸡声”五句写景。“板桥”“野店”,都是旅途中的住宿之处,夜里霜冻,寒气逼人,只能听到野店里发出的鸡啼声。“荒城外”两句写听鸣笳之景。曹操的《短歌行》中有“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的句子,这里的子衿指的就是衣领,青衿就是青色的衣领。“青青”二字,既形容衣衫的颜色青翠,又暗指青年男女,因为“子衿”是古代男女所穿的衣裳。“寒杂漏声”,写在荒郊之外听到的杂杂拉拉的声音。“寒杂漏声”可能是笛声、箫声或鼓声等,这些声音都带有凄凉感,使人感到更加寒冷。

【赏析】

此词以萧瑟凄清的秋声开篇,将读者引入一个清幽寂寥的境界。接着词人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秋风拟人化,写出了秋风的萧瑟凄清。最后,词人通过写景引出自己内心的孤寂之感。整首词意境高远,语言优美,耐人寻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