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道锦江成渭水,花光红似长安。铜驼空自泣秋烟。绮罗兴废外,歌酒死生间。
野哭千家肠已断,虫沙犹望生还。金汤何计觅泥丸。西南容有地,东北更无天。

【注释】

闻道:听说。锦江成渭水:锦江已变成了渭水。锦江在成都,为蜀川名流。这里说锦江变渭水,是说锦江之水被引向了渭水。花光红似长安:花开时节,红如长安(即唐代古都长安)。长安是当时西川首府成都的别称。铜驼空自泣秋烟:铜驼(大铜制兽)空自悲叹秋风。铜驼是汉代陵墓前的石刻动物雕像。“泣”,悲伤地哭。秋烟指秋天的烟雾。绮罗兴废外,歌酒死生间:华丽的罗绮(丝绣品)已经衰败了,而歌酒生死之间却依然存在。绮罗:华丽的丝织品。这里泛指繁华的都市。

野哭千家肠已断:野外哭声一片,使无数人家伤心到极点。肠已断,指心肠已被伤透了。虫沙犹望生还:希望有人能从虫沙中复活。沙中,这里代指地下。生还:生还,活回来。

金汤何计觅泥丸:《后汉书·杨震传》载:“臣门世荷两朝重恩,身备巨贤近职,受任于国,宿卫皇家……今贼臣持权自恣,旁招奸回,湛溺益深,社稷将危,诚可为寒心。”这里的“金汤”比喻朝廷,“泥丸”比喻自己。意思是朝廷已失,自己又能如何呢?西南容有地,东北更无天:我西南还能有个容身之地,但东北却已没有天了!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对时局的担忧和绝望情绪。

【赏析】

这是一首抒写失意情怀的诗。诗人以失意人的口吻,抒发了对现实失望和不满的情绪,表现了他内心的愤懑不平和苦闷彷徨。

诗一开头,诗人就感叹起眼前的情景来:“闻道锦江成渭水,花光红似长安。”“闻”,听;“道”,说;“闻道”就是听说的意思。锦江是成都的别称,因为两岸盛产芙蓉,所以又名“浣花溪”。这里用“闻道”表示听到有关成都的消息。锦江本来是四川的一条大河,后来经过人工改造,引到了西安的渭水上流(即泾河)。这样,成都就成了一座没有河流的城市。而成都的繁华,则随着河流的干涸而消逝了。因此这一句说:“花光红似长安”。“花光”就是花的光华,这里用来比喻成都的繁荣景象。“红似长安”则是说这种繁华景象已经不复存在。长安本是唐帝国的首都,也是当时的一个繁华城市。在这里,它与锦江相对应,说明诗人是以长安的辉煌来映衬成都的衰落的。接着,诗人又写道:“铜驼空自泣秋烟。”“铜驼”是洛阳城的城徽,东汉末年洛阳一带战乱频繁,人民生活困苦,铜驼便成了百姓悲痛的象征。这里用“铜驼”来代表洛阳,也暗示着作者自己的家乡成都。“泣秋烟”是说铜驼因思念故乡而悲泣不已。“秋烟”既指秋天的天空,也兼指洛阳的萧条气氛。“空自泣”,表明洛阳人民虽然思念着长安,但长安已经不复存在了,他们只能徒然地悲泣。最后,诗人又说:“绮罗兴废外,歌酒死生间。”“绮罗”是古代一种贵重的丝织物。这里用“绮罗”来代表繁华富丽的生活。“兴废外”是说这种生活已经失去了它原有的意义和作用。“歌酒死生间”则是指这种生活只能在生死之间度过。总之,这四句诗概括地写出了洛阳人民对长安的回忆和怀念,以及对现实生活的感慨和不满。

五、六两句承上启下:“野哭千家肠已断,虫沙犹望生还。”“野哭”是说民间的哭声,这里借指老百姓的哀痛;“肠已断”则是指他们的悲痛已经达到极点。“虫沙”是说地下的泥沙,这里借指尸体。这四句是说,成千上万的百姓正在哀悼死去的人。但是,那些活着的人却仍不死心。他们希望有人能从泥土中重新出现。最后两句:“金汤何计觅泥丸。西南容有地,东北更无天。”“金汤”,即金城,喻京城长安或洛阳等地。这里用“金汤”来表示朝廷所在地。“泥丸”是说泥土制成的小丸子。这句诗的意思是说:要想恢复长安或洛阳那样的国家,恐怕是很难办到。“西南容有地”,是因为那里还有土地可供发展。但“东北更无天”,却是说那里已经没有任何生存的空间了。这四句是说:要想收复失地,恐怕只有西南地区还有可能。

这首诗是杜甫后期的作品。这时他的诗作多反映社会现实,揭露统治者的暴政、贫民的疾苦以及战争的灾难,因而被称为“诗史”。这首诗就是一首“诗史”。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