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里朱颜别有春,莫教明月翳纤云。蛾眉招嫉何缘画,犀角通灵自辟尘。
寻絮影,认萍根,春泥春水总愁痕。何如十二楼中住,放下珠帘了不闻。

鹧鸪天

镜里朱颜别有春,莫教明月翳纤云。

蛾眉招嫉何缘画,犀角通灵自辟尘。

寻絮影,认萍根,

春泥春水总愁痕。

何如十二楼中住,放下珠帘了不闻。

赏析:

这首《鹧鸪天》是宋代文学家苏轼于元丰六年(1083年)在黄州时所作。词中描绘了一个宁静而美丽的乡村景象,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刻画,展现了作者内心的闲适与超脱。词作以景入情,通过自然之美来表达作者对生活的态度和心境。

上片“林断山明竹隐墙”开篇即描绘出一幅清新脱俗的画面,林间小路尽头隐约可见山色,远处翠竹掩映,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则进一步通过白日飞鸟和夜晚荷花的形象,增添了一份生动感,让读者仿佛能感受到夏日傍晚时分微风拂面、花香袭人的气息。

下片“村舍外,古城旁”转入描写人物与环境的关系,“杖藜徐步转斜阳”。这里的“杖藜”(拄着藜杖)不仅是行动的工具,也象征着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结尾的“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则通过夜雨带来的清凉,暗示了自然的恩赐和生活的舒适。整首词通过季节变化和自然景观的转换,表达了作者从繁忙到宁静的内心转变。

苏轼在词中多次提及自然元素如“明月”、“乱蝉”、“衰草”、“白鸟”、“红蕖”等,不仅体现了他对自然界细致入微的观察,也显示了他将这些元素融入诗词创作中的高超技艺。这种技巧使得他的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深刻的哲理意味。

《鹧鸪天》不仅仅是一首描绘自然风光的词,更是苏轼个人情感与哲学思考的体现。通过对自然美景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生活的渴望和对现实束缚的超越,同时也反映了其独特的审美情趣和高远的人生态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