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回头东望望春门,啼乌满延秋。怪风情筋力,都如病柳,怯上高楼。凝碧池台何在,歌舞一时休。满眼新亭泪,未肯轻流。
见说衣冠文武,似虬髯弈负,此局谁收。叹白头杜甫,还为浣花留。认朱书箜篌背面,是几时天际识归舟。西来雁、可能邀取,玉女回眸。

【注释】

①延秋:即《登封颂》。

②凝碧池台:指唐玄宗在凝碧宫建的楼阁。此诗是作者在登封途中,望见凝碧池台感慨时有作成。

③新亭泪:三国吴王孙皓于景定元年(公元423年)迁都于武昌(今湖北鄂州),百姓们不愿离去,在江边筑起土山,上面建亭,名为“新亭”,后来人们便将这里称为“新亭”。

④虬髯:指张果老,传说为古仙人。弈:围棋,棋局。

⑤白头杜甫,还为浣花留:杜甫晚年寓居成都草堂,诗人曾为其题《登高》诗:“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此处暗用杜诗。

⑥朱书箜篌背面:以红色笔书写箜篌上的文字,意喻所思之人已不在其身旁。

⑦西来雁、可能邀取,玉女回眸:相传汉武帝时,西王母降临人间,与汉武帝宴饮,临别时,西王母回头一顾,汉武帝即病卒。此处借指思念之苦。

【赏析】

这首词是作者于淳熙十四年(1187年)春在赴京途中登登封县的太室山,眺望故都洛阳,触景生情而写的一首感怀诗。全词由昔及今,由远及近,层层推进,步步深入,感情逐渐升华,最后达到高潮。上片先写登览所见,再抒发自己的感慨。下片主要写对往事的回忆,并由此生发出深沉的感慨。

词的上片开头两句写自己站在登封县的太室山顶,眺望着洛阳旧城的残垣断壁和荒草丛生的庭院,感叹时光荏苒,人事全非。“莫回头”三字点明主旨,表达了自己对于故国故人的怀念之情。接着两句写自己在登高望远中,看到一群鸟儿在啼叫,声音悠扬婉转,仿佛是在歌唱着什么,又似乎像是在诉说着什么。然而,这些鸟儿的叫声却给人一种生病的感觉,让人感到有些虚弱无力。这里的鸟儿仿佛成了人的象征,它们虽然能够自由地在空中飞翔,但是却无法摆脱病痛的折磨,只能默默地在高楼之上徘徊,这不禁让人联想到那些在战乱中颠沛流离的人们,他们同样也承受着疾病和苦难的折磨,只能在高处独自面对。

接下来的两句写词人看到的凝碧池台已经荡然无存了,歌舞也已经停止了。在这里,词人通过描绘一幅美丽的景色画卷,表达了自己在登高望远中所感受到的失落和惆怅。凝碧池台是洛阳旧城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它的存在象征着昔日繁华的洛阳城,如今只剩下残破的景象。歌舞则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然而当歌舞停止后,那种曾经充满喜悦和活力的氛围也随之消散了。这不禁让人联想到自己的身世浮沉和命运多舛,仿佛是被历史的洪流所吞没。

词的下片主要是写自己对于故国的怀念之情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感慨。首先两句写见到那些文武官员们的装束打扮,就好像是虬髯客一样雄浑有力,而他们所处的局势却又是如此令人堪忧。这里通过对文武官员们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这些官员们才华横溢但又无法施展抱负的惋惜之情。紧接着两句则写自己感叹那些白发苍苍的杜甫老人,他们依然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和理想,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然而自己却不得不离开家乡,去追寻自己的仕途道路。这不禁让人联想到自己对于故乡的眷恋和思念之情,以及对于未来前程的担忧和不安。

结尾两句写自己回忆起当年在洛阳时的往事,那时的洛阳城是多么的美丽啊!但是如今却只剩下满眼的泪水,却没有人愿意将其擦去。这不禁让人感到一种深深的悲哀和无奈。而当词人抬头仰望天空时,突然发现那些西来的大雁竟然邀请他一同前往玉女峰游玩。这不禁让人感到一丝惊喜和愉悦。然而这种喜悦并没有持续多久就被一种深沉的忧虑所取代。因为当他看到那些大雁即将飞离洛阳时,他的心中不禁涌起了一种难以言说的悲伤和失落之感。

这首词是一首典型的感怀之作,它通过对故国之地的描写和对往事的回忆,表达了词人对于历史沧桑、人生无常以及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和感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