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怀天地觉增宽,酒社文坛几度欢。
云里霜声排雁字,檐前秋色上鸡冠。
龙山雅会人俱往,蓝水空传句不寒。
此日登临存我辈,应将今古幻中看。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先要通读全诗,了解诗意,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圈定答题区域,概括内容,分析作用,最后结合诗句具体内容和手法作答。这首诗写诗人登高所见所感。首联写登高后胸襟豁然开朗,感到天地之阔。颔联写秋色入眼,令人心旷神怡。颈联写登临远眺,景色如画。尾联由眼前之景联想到古人,抒发感慨。
(1)
“九日与邢卓哉毛秋岑用杜少陵宴蓝田庄韵”意思是重阳节我与邢卓哉、毛秋岑一同登上蓝田山。这里运用了拟人手法,把自然景物赋予了人的感情色彩,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一幅优美的图画。
(2)
“放怀天地觉增宽”是说心胸开阔,感到天地之宽广。这是从视觉角度来写的,“放怀”指胸怀宽阔。“觉”是感觉的意思。
(3)
“酒社文坛几度欢”意思是在酒社文坛上已经度过了很多欢乐的时光。“酒社”指文人雅集之地,也指酒友。“文坛”指文人聚集的场所或文坛。“几度”指次数多、经历久。
(4)
“云里霜声排雁字”意思是:云间传来阵阵寒声,就像雁群排着队飞行的声音。“排雁字”是排雁行之意。“霜声”指寒气袭人的风声。“云里”点出地点,即天空中。这一句通过听觉和视觉的描写,表现出诗人登高远望时的豪迈心情。
(5)
“檐前秋色上鸡冠”,意思是:檐前秋色好像鸡冠一般红艳。“秋色”指秋天的颜色。“鸡冠”即鸡冠花。这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秋天的景色比作鸡冠,既写出了秋天的景色,又写出了作者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6)
“龙山雅会人俱往”,意思是:龙山的雅会人们都纷纷离去。“龙山”指名胜古迹。“人俱往”意思是都走了。这句是说登高之后,人们纷纷离去。
(7)
“蓝水空传句不寒”意思是:蓝水依然流传着当年杜甫的诗句,但已不再有当年那种冷清的意境了。“蓝水”指蓝田江。杜甫曾在《蓝田烟雨图》中写到:“蓝田烟雨渔樵路,白帝城春燕子楼。”这里的“蓝田江”是指杜甫曾居住过的蓝田江。“句不寒”指诗句依然传颂,没有失去当年的韵味。
(8)
“此日登临存我辈”意思是:今天登临高山,怀念我们这一代的人。“登临”指登高远望,此处借指游历。“我辈”指作者等同代人士。“应将今古幻中看”意思是:应该把眼前的现实和历史上的许多事情放在幻境中去观察。这里运用了虚实相生的手法,以历史为实,以现实为虚;以现实为实,以历史为虚;以历史为实,而现实为虚;以现实为实,而历史为虚;以历史为虚,而现实为实。这样虚实结合的手法使诗歌更加丰富多彩,富有哲理。
【答案】
示例:
【赏析】
此首七言律诗是诗人在重阳节登高时所作。诗的开头二句写登高后胸襟豁然开朗,感到天地之阔。中间四句写秋色入眼,令人心旷神怡。最后两句抒发感慨。
“九日与邢卓哉毛秋岑用杜少陵宴蓝田庄韵”。首句点明时令和活动对象。“重阳”点明时间是重阳节,重阳节又是诗人与友人一起登高的日子,所以用“九日”“与”字。第二句点出登高的地点是蓝田山,第三、四句写蓝田山之景。“云里霜声排雁字”写声音,“檐前秋色上鸡冠”写颜色,都是视听结合的写法,使人仿佛看到了美丽的蓝田山的景色。“龙山雅会人俱往”意思是:龙山的雅会人们都纷纷离去。这一句是说登高之后,人们纷纷离去。“蓝水空传句不寒”意思是:蓝水依然流传着当年杜甫的诗句,但已不再有当年那种冷清的意境了。“此日登临存我辈”意思是:今天登临高山,怀念我们这一代的人。这一句表达了作者对朋友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