削迹遁于诗。离黍空悲。冥冥弱羽怅差池。山色临川无恙在,魂魄何之。
收泣向天涯。三复明夷。沧江瘦影拥支离。北望卢龙宁忍卖,周有遗黎。
【注释】
《浪淘沙》是词牌名,《挽持庵》是题目。“弱羽”句化用楚辞《九歌·湘君》中屈原的诗句:“望夫江之永叹兮,泣余若流……”“收泣”两句,意思是说,我收住眼泪,向着远方,反复吟诵《易经》中明夷卦的爻辞:初九,履霜坚冰至,阴始凝,云行风升;六二,伜伜征凶,不能致吉,利涉大川;九三,眇能视,所视如融,匪夷所思,吉凶未卜;九四,进得其位,高陵乘刚,上达无疆,失其所乘,以灭没也,凶;九五,贯鱼、履霜,终无咎;上六,不习厥政,自号暴民,世妇三岁,莫之逮也。
【赏析】
本篇为词人于元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在江西抚州任上所作,当时词人正在庐陵县(今江西省吉安市)任县尹,故称庐陵,又作《庐陵道中》。这首词是写词人对庐陵人民遭遇战祸的悲愤之情,表达了作者对庐陵百姓的同情之心。
上片起首二句点明题旨:“削迹遁于诗。”意谓词人为逃避政治斗争,隐居山林,远离尘世纷争。接着两句承上启下:“离黍空悲。”黍即指秋收后的谷物,古人有“黍离”之说,借指国家兴亡。此指词人对国事的痛心疾首。
“冥冥弱羽怅差池”,意为词人心中悲苦,如同羽毛被风吹动,飘荡不定。这里化用屈原的典故。据《楚辞·远游》载:“后苍梧之北隅兮,雪纷糅其相纷兮……心絓结而不解兮,思蹇产而不释。”屈原的“弱羽怅差池”,是指词人内心的痛苦和彷徨。“山色临川无恙在,魂魄何之”,意为词人虽然身处乱世,但是家乡山川的美好依然存在,而自己却不知该到哪里去了。这一句既是词人内心孤独无助的写照,又是他对自己前途的迷茫与无奈。
下片开头三句“收泣向天涯”,“三复明夷”,意为词人收起哭泣,面向远方,反复吟诵《易经》中的《明夷卦》爻辞。这两句是词人对过去经历的回忆与反思。他回想起当初在庐陵时的种种情景,那时的他曾经有过辉煌的事业和美好的生活。然而,如今却面临着战乱和灾难,这一切都让他感到痛心疾首。
“沧江瘦影拥支离”,意为词人独自站在沧江边,看着自己的身影变得消瘦而又支离破碎。这里的“沧江”既指代庐陵的地理位置,也是词人情感的象征。他在这里感叹自己的身世和遭遇,同时也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注。
“北望卢龙宁忍卖,周有遗黎”,意为词人北望卢龙城,心中充满了无奈和悲愤。卢龙城是古代燕国的都城所在地,这里曾经是繁华的都市,如今却沦为战场。词人的心中充满了对国家和人民的担忧与忧虑。同时他也表示愿意为国家和人民做出牺牲和贡献。
整首词通过词人的描绘与抒情,将词人的内心世界表现得淋漓尽致。他的忧国忧民之情、对历史的感悟以及对未来的展望都得到了充分的表达。这是一首感人至深的佳作,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与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