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矣,书之多厄也!由汉氏以来,人主往往重官赏以购之,其下名公贵卿,又往往厚金帛以易之,或亲操翰墨,及分命笔吏以缮录之。然且裒聚未几,而辄至于散佚,以是知藏书之难也。琬顾谓藏之之难不若守之之难,守之之难不若读之之难,尤不若躬体而心得之之难。是故藏而勿守,犹勿藏也;守而弗读,犹勿守也。夫既已读之矣,而或口与躬违,心与迹忤,采其华而忘其实,是则呻占记诵之学所为哗众而窃名者也,与弗读奚以异哉!

古之善读书者,始乎博,终乎约,博之而非夸多斗靡也,约之而非保残安陋也。善读书者根柢于性命而究极于事功:沿流以溯源,无不探也;明体以适用,无不达也。尊所闻,行所知,非善读书者而能如是乎!

今健庵先生既出其所得于书者,上为天子之所器重,次为中朝士大夫之所矜式,藉是以润色大业,对扬休命,有馀矣,而又推之以训敕其子姓,俾后先跻巍科,取宦仕,翕然有名于当世,琬然后喟焉太息,以为读书之益弘矣哉!循是道也,虽传诸子孙世世,何不可之有?

诗句:
1 甚矣,书之多厄也! - 这句表达了书籍遭遇的种种困境,尤其是由于统治者的重赏和官员们对知识的渴望。

  1. 由汉氏以来,人主往往重官赏以购之,其下名公贵卿,又往往厚金帛以易之,或亲操翰墨,及分命笔吏以缮录之。然且裒聚未几,而辄至于散佚,以是知藏书之难也。 - 描述了从汉朝以来至现代,无论是帝王还是贵族,都极力追求和积累知识与资料,然而这些知识往往在不久后就会因为各种原因而遗失。
  2. 琬顾谓藏之之难不若守之之难,守之之难不若读之之难,尤不若躬体而心得之之难。 - 这里提到,尽管保存书籍(藏)可能比维护它们(守)更容易,但阅读和理解书籍(读)则更为困难。最后,亲身体验并深刻理解(躬体而心)才是最难做到的。
  3. 古之善读书者,始乎博,终乎约,博之而非夸多斗靡也,约之而非保残安陋也。善读书者根柢于性命而究极于事功:沿流以溯源,无不探也;明体以适用,无不达也。尊所闻,行所知,非善读书者而能如是乎! - 这句话总结了古代学者读书的态度和方法,强调了广博(博)与精练(约),深入探究(沿流以溯源)和实用主义(明体以适用)。他们尊重所学,将知识应用于实践(尊所闻,行所知)。
  4. 今健庵先生既出其所得于书者,上为天子之所器重,次为中朝士大夫之所矜式,藉是以润色大业,对扬休命,有馀矣,而又推之以训敕其子姓,俾后先跻巍科,取宦仕,翕然有名于当世,琬然后喟焉太息,以为读书之益弘矣哉! - 这里提到了健庵先生因学识丰富而受到皇帝和朝廷人士的赏识,并通过传授知识给子孙来继续发扬光大(训敕其子姓)。同时,他也帮助自己的后代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官职,在社会上声名显赫。

译文:

  1. 书之所以遭受这么多困难,是因为自汉朝以来,君主们常常用赏赐和奖励来收买人们获取知识。他们的下属,包括许多贵族和显要人物,也经常用大量的金钱和财物来交换知识。有时甚至亲自挥洒笔墨来记录知识。尽管如此,收藏的书籍很快会散失。由此可知,收藏书籍确实很难。
  2. 我认为比起保护它们,更应该去守护它们;比起阅读它们,更应该去思考它们。即使是已经阅读过的书籍,如果口和身体不一致、心灵和行为相背离,只重视外表的华丽而忽略其本质,那么这种炫耀性的知识传播方式只是哗众取宠而已。这与不阅读又有什么不同呢?
  3. 古人真正懂得读书的人,开始时广泛涉猎,最后则是简约精炼。他们的广博不是为了夸大其词,而是为了避免浅尝辄止;他们的简约也不是为了保证知识陈旧不堪,而是为了让学到的知识更加精进。真正的读者能够深根固柢于生命的本质,并在事务上达到极致。他们能够沿着源头追溯到事物的本源,并且明确道理使之适用于实际生活。他们尊重自己听到的知识并应用所学,这不是懂得真正读书的人能做到的吗?
  4. 现在健庵先生不仅把他所获得的书籍分享给了君主,还受到了朝廷士大夫的尊敬,通过这些书籍来美化国家大业,宣扬天命,他的影响已经非常深远了。他又将这些知识传授给他的子孙,让他们先后考中科举并得到官职。健庵先生因此感到十分欣慰,认为读书所带来的益处真是无以复加啊!遵循这样的方法传下去,即使传给子孙后世,又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呢?

注释:

  • 甚矣,书之多厄也!:表示书籍遭受很多困难和困扰。
  • 由汉氏以来,人主往往重官赏以购之,其下名公贵卿,又往往厚金帛以易之…:指出历代君主和权贵为了获取知识不惜使用重赏和贿赂等手段。
  • 琬顾谓藏之之难不若守之之难,守之之难不若读之之难…尤不若躬体而心得之之难。:强调保护书籍比收藏更难,而阅读则更加艰难。
  • 古之善读书者…尊所闻,行所知…:描述古代学者如何广博地学习、简洁地运用知识以及如何在行动上践行所学。
  • 今健庵先生既出其所得于书者…琬然后喟焉太息…:讲述健庵先生如何利用他的知识和智慧为社会作出贡献,并对后世产生影响。

赏析:
这首诗是一篇关于书籍及其价值的重要论述。诗人首先提出了书籍面临的多种困境,如统治者的奖赏、权力者的贪婪等。接下来,诗人转向个人层面,讨论了读书的重要性,强调了广博的知识、精练的技巧和实际应用的重要性。诗歌中体现了一种理想的学术追求——不仅积累广泛的知识,还要在理解和实践上有所成就。最后,诗人通过对健庵先生的赞扬和对知识传承的期望,表达了对未来学术发展的乐观态度。整首诗语言简练,思想深邃,反映了中国古典文化中对知识和学习价值的高度重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